第19部分 (第1/4页)

簧�üズ诎咨阌埃���1990年开始,用10年工夫,在上万张底片中整理出数千张富有价值的底片,最后又从数千张中挑选出192张最能表达郧阳文化古风古蕴的照片,交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出一部摄影集,价格昂贵,没有人为陈家麟承担这笔费用,他自费4万元完成了对那座已沉没的古城的梦想和怀念。最终,一部对比强烈而凝重的黑白摄影集《郧阳古风》,为我们今天的人留下了另一幅郧阳历史、文化的长卷!

之后,陈家麟先生又花费10年时间,将鄂西北境内的竹山、竹溪、房县、郧西、丹江口市的许多古建筑及风土人情用相机记录了下来,拍摄的照片多达上万张。出版一部《鄂西北老屋》影集,又成为他沉重的牵念。

郧阳府城:沉没在江底的绝唱(13)

2005年5月4日,家麟先生及夫人为我和我的哥哥——哥哥知我回故乡,特从200公里外的襄樊赶回看望——弟弟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家乡午宴,陈先生还特意叫回远在神农架工作的弟弟陈人麟,当我们这些一同在郧阳府城度过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的人聚在一起时,当我们面面相觑对方的皱纹、沧桑或白发时,我们无不感叹我们生命已经老去的岁月,我们无不怀恋那座普度了我们无数欢乐和无数心酸的已经沉没的城市。可当我们一页页翻开家麟先生那部发着黑白亮光的《郧阳古风》摄影集时,一种遥远的时光刹那间穿越时空,走来抚慰我们怅然若失的心灵:那沧桑古典的明代老街、那有着弯弯石径的西街汉水码头(1984年我发表在《星星》诗刊上的长诗《弯弯的石径》就是这个码头留给我的意象)、那一座座古宅老井、那原始的石磨石碾水车油坊……一起走来唤醒我们遥远的记忆。

人的记忆是个非常奇特的东西,它可以忘却许多事情,但它却在记忆的一角永远珍藏着人生命初始的地方,不管岁月多么遥远,也不管时光怎样老去,更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它都不会碰伤这一角、萎缩这一角、老死这一角,这种珍藏形同于生命。相反,一旦外界有某种事物将其触动,这一角便会在突然间魔幻般地倾其而出,所有的往事便会在那一刻被徐徐打开。打开的往事如同来自天宇的一缕温暖的圣光,照耀着、沐浴着我们已经风雨的生命。

当我们兄妹一页页抚摸着家麟先生用黑白相纸挽留下的老街、老屋、老井、老船、老油坊、老码头……时,我们在刹那间回到了童年!我们是从那条老街、那座老屋和那个码头开始了告别,开始了一生的命运找寻。此刻,时光如同慈爱的母亲,轻轻地坐了下来,怜爱地抚摸着我们心灵最柔软最情感的部分。时空遥远的贴近让我们惊喜,也让我们流泪……

家麟先生把定价188元的摄影集送给我和哥哥各一本,我们视若珍宝,但又不忍心接受。家麟先生一生的心血,家麟先生没有资助的出版……

但家麟先生说:“你们兄妹远在异乡,尤其是梅洁。你们小时候住过的地方都淹了,泥沙在老城上面都已埋了二十几米深。我没有什么送给你们,送给你们这部摄影集,权当对老家留个念想!”

我说:“陈大哥,这是你送给郧阳游子最温暖、最珍贵的礼物……”说这话时,我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莫名的怆然。

写到这里,我还想说说二汽高级工程师冷启明。

冷先生也是郧城人,20世纪60年代中期毕业于重点院校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五年本科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化学工业部第五研究所,1978年调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从事汽车材料工作。用冷先生的话说:“从学校出来,凡36年,前17年给了化工,后19年给了汽车。”

我想说的是冷先生的一生都在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他的科研论文多达95篇(部)!但他竟然在工作之余写出了80余首歌吟山水的诗词,那是一首首有极高文学修养的五言、七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凡冷先生的脚迹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一颗赤子或审视、或浪漫、或悲情、或壮怀的心仪。

我尤其看重他那些对郧阳古城的抒怀,他居然把古城已沉没的25处景观全部写成了绝妙的七言律诗。一个一生学工、务工且百般忙碌的知识分子竟有如此狭肝柔肠,何故?思念已经不再的故乡,眷恋沉在水下的岁月!在这里,我抄录二三,以飨读者——

郧 阳 城

城堞拂云随风流,旧苑荒台迭春秋;

五百余载州府第,沧浪龙艘歌未休。

三 门 店

南去柳荫芙蓉国,风送一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