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移民青海是一次失败的远迁,它留下了太多的教训、太多的眼泪!但作为丹江口库区移民,这只是他们命运转折的序曲,更大、更漫长的艰难正等待着他们……

故园大迁徙:历史的伤痛与眼泪(5)

移民大柴湖

1

丹江口水库1958年开工,后因出现严重质量问题于1962年停建,1964年12月工程复工,于是,沉寂了几年的移民浪潮又一浪紧过一浪地推涌起来。

复工后的丹江口水库经国务院批准,初期建设规模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即正常蓄水位145米,移民高程147米。因初期工程效益主要是拦洪,河南省不受益,加之该省人口密集,人多地少,安置移民有一定困难。经河南、湖北两省协商,淅川县移民由湖北省负责安置。1965年4月,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省长文敏生与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在参加中南局书记会议期间,对淅川县的移民问题进行了协商,商定“河南包迁,湖北包安,标准一致,财务公开”的16字移民方针,得到国务院批准。根据这一方针,自1966年至1968年三年时间,迁往湖北省的移民涉及淅川县147米高程以下的三官殿、埠口、城关、宋湾四个区中的9个公社、462个村庄、15138个家庭、73844人,后因有4900余人在县内办理了投亲靠友手续,实迁湖北省68867人。其中湖北荆门县安置25694人,钟祥县大柴湖安置44155人。

湖北钟祥是江汉平原上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属富甲天下的荆州地区。嘉靖皇帝诞生的钟祥和楚国郢都纪南门所在的荆州,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令世人惊羡,大柴湖也曾经是商贾云集之地。然而,1935年汉江流域百年未遇的一场大洪水,使汉水边8�5万余人丧生,也使大柴湖沦为一片荒泽。汉江一发大水,这里便为一片汪洋,洪水退去,这里使是一片沼泽。当年,淅川4�4万多人从美丽富绕的丹江岸畔走来,就是在这片芦苇森森的沼泽地里走过了近半个世纪,走过了一代又一代人……

2005年6月10日我到达大柴湖,此后我了解到:近40年来,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柴湖移民已接近10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移民村镇(1984年这里已建镇一级行政机构)!

40年来,淅川移民在这块荒湖上开垦了近6万亩土地,但他们至今不会种水稻,教都教不会。他们没有水田,一律旱地;

在人均7分土地上劳作的柴湖人,一年下来的人均收入比钟祥市人均收入低2500多元;镇财政负债1000多万元,全镇54个行政村其中38个是移民村,村级债务高达5000多万元,每个移民村平均负债103万元;

至今还有6000多人住在40年前在芦苇荡里用芦苇杆抹泥巴盖起的兵营式的房子里,柴湖人领我看了这1700间苍老、颓败的房子,站在这些房子前,我听到了历史伤心的叹息;

柴湖人告诉我,20世纪90年代以前,柴湖人与当地人从不来往,永不通婚。即使后来的年轻人忽略文化、地域、生活上的种种差异而相爱了,双方大人们也会毫不客气地拒绝这门婚姻。柴湖人自尊,不愿让江汉平原的人看不起他们。茫茫无垠的芦苇荡把他们与这个世界隔开,他们把自己与钟祥人、与湖北人隔开;

他们几十年来一直沿用着老家的地名:从李官桥搬来的还叫李官桥,从宋湾搬来的还叫宋湾,从三官殿镇、马蹬镇、埠口镇搬来的还叫三官殿、马蹬、埠口,只是不能叫镇了,只能全部叫村了……他们在这些世代叫惯了名子的“村落”里,永远说着河南淅川的土语,种着他们种惯了的麦子、玉米。他们的孩子长大了也说土语,也种麦子、玉米,他们如此执著地用这种方式,与故乡保持着最后的一丝联系;

柴湖人说不起媳妇的老光棍、年轻人比比皆是,全镇至今399个五保户光棍其中364个是移民;

柴湖人还告诉我,21世纪伊始,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在柴湖镇召开了扶贫工作会议,已拨款扶贫资金1亿元。为缓解柴湖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湖北省决定从柴湖迁出1万人到钟祥富裕的村镇。我到达时,柴湖已有686户、3000多人自愿选择迁出了柴湖,到钟祥市15个乡镇安家了。一切都在变化着:住宅、道路、饮水、医疗、学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故园大迁徙:历史的伤痛与眼泪(6)

但不能变化的是他们对于故乡的怀念,以及对于那场大迁徙的记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