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马海露出大黄牙笑了,勒马上前拍拍赵宁都的肩:“放心好了!我不嫌你是民团队副!我走南闯北多年,爱看本事论英雄!我会保举你的!”说着,便令赵宁都和他一道抓过没跑掉的几匹骡马,套上车,将几名重伤未死的马家军士兵驮上车,连同军需品一道驮着往前走。两个人驾五辆大车,速度自然慢,折腾到黄昏,才走了几里路,正遇上驻扎此处负责拦截增援红军的马家军一部,该部派了人马帮马海,同马海一起拉着军需品连夜赶到了高台城下马海所在营部。该营正在参加对红五军的围攻。

到了营部,马海对营长说了路上遇险的事,并介绍了赵宁都。营长令赵宁都先随着马海行动,等攻下高台后,再行安排。“好好干!只要为团体争光,都会受到奖赏的!”营长叮嘱道。马海便领着赵宁都在营里住下了。

当晚,马家军决定对高台发起一次总攻。一阵排炮轰过后,马家军蜂涌冲向高台城。

二、高台血战

高台城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南靠祈连山,北依合黎山,从祈连山流过来的黑水河从东南向西北横贯全境。高台得名与唐僧取经有关。相传当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回长安时,经过此河,正赶上河水暴涨,驮经的白龙马失蹄落水,经卷被水浸湿。师途四人就在河边一小高坡上晾晒经书。后来,当地官员为纪念唐僧师徒四人,并表达对佛的虔诚,在他们晒书的高坡处修建了台子寺。此地便被称为高台。再后来,此处建城,就被称为高台城。

高台是河西走廊重镇,也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地势平坦,城墙高大。墙高三丈,周长五里,有东西南三座城门。门上有城楼。城内东街有天主教堂,建筑宏伟,董振堂的指挥部便设在那里面。

马家军攻城后,守城的红五军将士在城墙上与敌人激战。他们子弹不多,便用刀、长矛、石块与敌人拼杀。虽然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十分勇猛顽强,个个都以一当十,个个都轻伤不下火线。马家军攻打半天,未能爬上城墙,反损失惨重。见自己的士兵一个个被砍下城墙来,马海急了,咒骂着提架机关枪往城墙上拼命扫射,又令民团在前,正规军士兵在后,一齐往城墙下冲。

赵宁都下了马,和士兵们一道往前冲。冲到城墙下,他一扬手,将早已准备好的手榴弹朝城墙上扔去。这是一颗不能爆炸的手榴弹,黄超给董振堂的一封信就塞在这里面。赵宁都知道:缺少弹药的红军必会捡起这颗手榴弹,也必会坼开引线,当发现不坏弹时,他们必会取出火药以做他用,这样他们就会看见塞在木柄里的信了。当然,潜意识里,他并不希望红五军捡起这封信。这样,黄超的命令就失效了。

一排爬上城墙的马家军又被红五军用石头打了下来。马家军阵营里吹起了无奈的沮丧的收兵之号。赵宁都赶紧背起一个伤兵撤了回来。

马家军撤出后,一个红军连长捡到了赵宁都扔上去的手榴弹,发现了木柄里塞着的信,赶紧跑到天主教堂交给董振堂军长。

董振堂读了信,脸上溢出一缕悲愤的表情,含泪叹道:“这是置我二千多将士于死地啊!”然后,他唤来特务连长吕勉,令他带人将城墙下那个原准备突围的洞堵上。又召集营以上干部来开会,宣读了黄超的信,以悲壮的语气动员道:“诸位!从我起,誓与高台共存亡!不多说了,各就各位吧!”

所有的指挥员都上前悲壮地给董振堂行了个军礼,带着视死如归的表情走了出去。

部下们走出去之后;董振堂走到窗前,目光扫向被炮火折腾得如同一片大火烧过之后的废墟的高台城,默然无语,一种悲壮的与此城共存亡的情绪在心内萦绕着。同时;他禁不住轻轻叹息一声:这打的是什么仗啊!

董振堂是河北新河县人,1892年生。少时入保定军校,后分配至冯玉祥军中。冯玉祥西北军五原誓师时,他已经是旅长了,后又升至师长,与现在领军围攻他的甘肃王马步青一同在冯部共过事。冯玉祥中原大战失败后下野,西北军除原先投降蒋介石的外,其余全部为蒋介石所收编。他所在的部队由孙连仲率领,被编为二十六路军,董振堂师被缩编为二十五师七十三旅,董任旅长,并派往江西与红军作战,总部驻扎宁都。1931年,在部队中共地下党员赵博生等人策动下,趁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离开宁都往南京述职时,赵博生、季振同、董振堂等人发动了宁都暴动,将驻在宁都的一万八千名士兵拉入红军阵营,组编成红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董振堂为军长。此后,苏区一连串恶战下来,红五军团的老西北军底子剩下不到二千人。赵博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