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大家都攻击张学良,但张学良有苦说不出来。”3到了9月12日国民政府驻日大使馆电告说,近日日本政府决定对满蒙的最后方针,认为中村震太郎的失踪,系被中国虐杀,已密令驻屯南满沿线日军,相机为紧急有效的处置。这时,张学良还是令驻沈阳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同日本总领事林久治郎说,中村事件经我方调查,已将兴安区屯垦军第三团团长关瑞玑扣押,即为负责处理,意谓中村事件如能协议解决,或不致发生严重事端。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的态度有以下三种。第一,幻想和平解决。他说:“我们现在固要尽力避免战争,且在未至战的时候,仍要镇静持重,无暴其气。”“现在我们的军备武力,虽然不如日本,但因为我们人民知识程度提高,所增加的卫国力量,实在足以保卫我们国家的存在。这种精神的表现,决不是军国主义的国家所能压倒的,所以此次事件,固希望能够和平解决,但若万不得已而须以武力自卫,就必定可以得到最后的胜利。”他于9月23日致电何应钦指示对日方略,说:“对日方略,我应采取正当防范,如日军有越轨行动,我应以武装自卫。”第二,迷信国联来解决。他说:“我国是世界国家之一,既不能离开世界,同样既是国际联合会的一分子,即不能离开国际。”“我们更应相信国际有公约,人类有公道,我们要以和平的心理去遵守,以牺牲的精神去拥护。”第三,先要安内。他在9月28日宣誓救国御侮决心时写道:“持其复仇之志,毋暴雪耻之气,兄弟阋墙,外侮其御,愿我同胞,团结一致,在中国国民党领导指挥之下,坚忍刻苦,生聚教训,严守秩序,遵守纪律,期于十年之内,湔雪今日无穷之耻辱,完成国民革命之大业。”10月10日,蒋介石在双十节手书救国之道誓词说:“救国之道,在和平统一,御侮之要,在守法奋斗,统一为和平之基,守法为奋斗之本。”到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宣誓就职外长时更是露骨地说:“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蒋介石的态度,集中到一点,即是对日寇的入侵采取“不抵抗主义”。

第6页 :

陈布雷在日记中写道:“九月十八日,日军突破北大营,沈阳沦陷。蒋主席闻讯次日即起程回京,变起非常,全国民意激昂,社会群情惶惑无主,而党中元老之不在中央或故树异职者,复推波助澜,以长攻击政府之气焰。蒋主席忍辱负重,决定按照国联盟约及非战公约与九国公约,诉之于国际之公论,一面则严令东北当局,节节抵抗。然东北军骄逸性成,不能遵奉命令,达成任务,日军复锐进侵略,以致失地日广,三省相继被占,而内外责难更纷然杂起矣。”冯玉祥当时避居山西汾阳,打电报给蒋介石说:“日本大肆屠杀,不闻有备战之举,反以镇静为名,徒然日日哀求国联。试问宰割弱小民族的国联能代中国求独立,能代中国打倒该会常务理事之日本乎?与虎谋皮,自欺欺人,仍甘为帝国主义之工具而不悔。”这个时候被蒋介石起用的外交部长顾维钧在回忆录中写了一段很深刻的话,揭示了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顾说:“委员长原已发现他的处境非常困难。早在沈阳事件之前的夏天,他就在庐山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当时提出的特别是少帅的东北的集团提出的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和直接抵抗日本侵略的政策等要求。委员长是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他觉得必须对日谈判。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不愿意公开明言直接谈判的政策。”_米_花_书_库_ www。7mihua。com

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华是采取“不抵抗主义”,这是长时期所作的结论,我们却于心里有不踏实之感,理由:一是没有见到原始资料,唯一像原始资料的是《文史资料选辑》(全国)第6辑上赵镇藩写的那篇《日军进攻北大营亲历记》,其中有一段加引号的文字即:“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希转饬遵照执行”,说是蒋介石于1931年8月16日给张学良的“铣电”。二是作为南京政府首脑的蒋介石,会明目张胆地不加掩饰地说“不抵抗”还加“主义”,似乎不大可能。于是我们曾怀疑过有无所谓的“不抵抗主义”。在这里我们仅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我们曾参与编辑的“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五十册上有关资料摘录于后:

材料一:“SEP221931”(1931年9月22日)《晨报》报导:“(本市特讯)昨晚张副司令在协和医院接见外国记者团时,答复各记者询问后,作以下之宣言:日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