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 (第1/4页)

来福也失踪了,极有可能和那个小路子一起遇上了什么事情,才会一起失踪被害的。第三个人叫张敬,这才是最关键的一个人。张敬的资料里说明了几件事情,第一张敬属于皇宫中高级的“后备干部”,现任御用监少监,是一个将来很有前途的内官。第二这个张敬曾经在南直隶南京呆过一段时间。好多官员和这个张敬有一定的关系。第三张敬和大内总管、司礼监张印太监吕芳关系很好,张敬是吕芳众多干儿子之中相对受重视的一个。张敬在吕芳数以千计的干儿子之中,属于年纪偏小,地位却偏高的一个。由于张敬从小就听吕芳的话,又在外放江南的时候,捞够了本钱,回到皇宫后,张敬到处使钱走门路。吕芳的关系当然不能断,其他大太监的好处也不少,张敬就成为了现在宫中比较得宠的一个太监。吕芳准备不久之后,提议张敬去司礼监“行走”当差。所谓的“行走”不是走路,而是在司礼监学着处理事务,属于不正式的成员。在大明官员之中有两个极重要的地方,都有所谓的“行走”。一个是内阁,内阁就是所有官员的最高衙门,帮助皇帝处理和收发所有国家大事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司礼监,这是内宫处理内廷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地方。

明太祖朱元璋因为丞相胡惟庸事件,下明旨撤销丞相职务,该由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负责,所有的政务有皇帝一个人最终拍板。可是不久之后,发现皇帝一个人真的管不过来这么多的政事,后来才有了内阁。所谓的内阁很奇怪,在明成祖朱棣时期,他们其实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秘书,帮助皇帝下下旨,起草一些文件而已。当皇帝年幼或者生病的时候,内阁就代皇帝管理国家大事,代皇帝下达各种指令。最终之后,内阁的权利越来越大,渐渐取代六部成为朝中最重要的官员。为了制衡内阁的权利,也为了监督好内阁,历代皇帝就利用身边的太监管束内阁大臣。这才有了“内阁拟旨,司礼监批红。”的规矩。也就是说内阁代皇帝草拟好圣旨,由司礼监掌印太监代皇帝盖上玉玺画上朱批。渐渐地内阁首辅、次辅被称为宰相、丞相,实际权力和真正的丞相差不多。司礼监的太监也水涨船高,被称为内宫中最有实权的衙门。官员们管内阁的成员为外相,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和四个秉笔太监为内相。能在司礼监当一任掌印太监,能够亲手用皇帝的玉玺盖在圣旨上,是所有太监的梦想。在大内总管,也就是司礼监张印太监之下还有四个秉笔太监,第一秉笔太监兼任东厂总管,第二秉笔太监兼管锦衣卫,第三秉笔太监为乾清宫总管,第四秉笔太监为御马监总管。掌管皇帝的玉玺的掌印太监,不但有“批红”的权利,而且有管理皇宫内所有太监和宫女的权利。近十万的太监、三万多宫女都要听从他一个人的指挥。更何况京城内外还有十多万的禁军,名义上只听从皇帝一个人的指令,其实也是听这个司礼监张印太监的号令。怪不得大家管司礼监张印太监为“九千岁”、“立皇帝”。东厂的权利,也是所有大明臣工和老百姓所闻风丧胆的。东厂的毒辣,还有做事风格令所有人瞠目结舌。更有一种民间说法,叫“朱家王朝,番子天下。”这“番子”就是对东厂的人的一种“贬义”称呼。锦衣卫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建立的特务机构,专门刺探官员和民间组织的机构。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人,从来不相信手下的官员,就利用一群战争孤儿,组建成一支锦衣卫。由他直接指挥,专门暗中监视各位官员,特别是一些将领还有地方要员、朝中大臣。从来索性下了明令,凡是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包括三品官员,锦衣卫都会派人暗中监视,定期向皇帝禀报。地方上五品以上正职官员,带兵超过一千以上的将领,锦衣卫也要监督。乾清宫是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乾清宫总管,也就是和皇帝最亲近的人,所以职务也相当重要。御马监是内宫之中第二大部门,“司礼监掌印,御马监掌符。”司礼监掌的是皇帝的玉玺,御马监掌的是皇帝的“兵符”。所有京里京外的将领,见符如见君,直接听从“兵符”的调遣。御马监在外,给每一个带兵的将领配备了一个“监军”。这个监军是太监,手里不但有军队的财政大权,更有出兵的“兵符”。只有监军手上的一半“兵符”合上御马监下达的圣旨、出兵“兵符”,才能调动大军出征。所以御马监总管其实就是掌管大明军队的最高实际将领。一个司礼监张印太监,四个秉笔太监以下,就是司礼监的“行走”太监了。张敬要是进了司礼监,担任“行走”的话,就是皇宫之中排名靠前十名的大太监了。

秦泰有点犹豫,张敬难道又牵涉在这件案子里?因为这份无意之中得到的卷宗里,秦泰发现张敬应该认识这些已经死了的官员。这些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