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髟轮晃�讲脊�呗砉刍ǖ挠稳恕K�巧踔敛换嶙呓��钅诓浚���霾即锢��讶欢俗�谒�切闹小�

朝着宫殿的方向

当我们经过严格的安检,并拿着下午两点钟的预约票走进布达拉宫大门时,整座红山上红宫和白宫相错,笔直挺立,让人真正感觉到了宫殿的庄重与威严。传说松赞干布在山顶得到过佛陀的启示,整个红山佛光普照,显出六字真言。

我们顺着它白墙的石阶往上,刚好一阶可以磕一个等身长头。我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套着土色的围裙,一级一磕,艰难地向上,有时他坐下来休息,看着下面气喘吁吁的游人。我不知道他来自哪里,磕行了多长时间来到这里。我注视他脸上乌黑的冻伤,他眼神干净、毫不设防地与我对视,同时又透着小动物般的机警。一步一叩,终于要到达他心中的圣地,他内心是否会有狂喜或激动?我不得而知。他只是安静地抿着嘴望着我们,是那高高殿堂里的佛陀给了他如此虔诚的力量。

布达拉宫分为红宫和白宫,可以直接从外观的颜色上来辨认。松赞干布当初修建的九百九十九间房在战火中几乎不复存在,据说当时的宫殿通体白色,被红山映衬,显得异常圣洁,人们都称布达拉宫为“白色的宫殿”。公元一六四五年,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五世达赖在西藏有非常高的地位,在他的时代集中了西藏地方的宗教大权。历时三年多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白宫面积庞大,横贯两翼,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之所;而红宫叠砌在白宫之上,主体是达赖喇嘛们的灵塔殿和佛殿。

印象布达拉宫(4)

布达拉宫石阶迂回曲折,能想象修建这样一座宫殿,在当时是多么庞大的工程,需要多么强大的魄力和雄厚的财力,无怪乎当年的松赞干布是藏家人心目中神的化身。走到一半的时候,我停下来喘气,山下的风景一览无余,布达拉宫对面新建的广场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有一群人在那儿跳舞,像是在排练什么节目。北京路白天异常忙碌,车水马龙穿梭不息。继续往上走,白宫的后期建筑层叠铺开,有一群藏族同胞爬在白墙上修葺其中一个建筑的屋顶,他们用木板拍打着新垒的墙顶,我们停下来看他们修葺。一个圆脸的藏族姑娘侧着身子唱着藏歌,她的声音清亮通透,在布达拉宫上空像纯白的鸽羽盘旋。唱歌姑娘有点羞涩,从墙的这一端爬到树枝底下去了,歌声也随之小下去。┌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仔细看布达拉宫红色的墙头,并非一般的木头或石头泥沙所砌,而是一种叫“白玛草”的植物。这种植物看起来类似柳枝,绵韧结实,晒干后剥去皮,用牛皮绳捆成小捆,染成赭红色,然后捆捆砌在一起形成这样结实的“植物墙”。干草的承重能力更强,不容易被大风吹损。然而,“草木墙”工序复杂,造价极高,只有宫殿、大贵族的庄园、寺庙才能使用它,于是,“草木墙”便成了权力和身份的象征。除了布达拉宫,我只在西藏的大昭寺和扎什伦布寺看到了这样的红墙。在大昭寺,我凑到墙上看那一根根白玛草,枝条比牙签粗不了多少,整整齐齐,密密麻麻。

到此一游

爬到德阳厦大殿的平台,算是真正进入了布达拉宫的殿门。德阳厦大殿前有一块广阔的平台,据说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这应该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舞台了吧。沿着宽阔的“之”字形石阶登山时,可能因为人员分散,并不觉得游客众多,但汇聚到德阳厦前,游客汇集到一起,需要排队由德阳厦的扶梯而上经达松格廓廊道,由此进入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据史料记载,自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喇嘛起,历辈达赖喇嘛均须由中央政府册封成为一项制度。这里就是历代达赖兴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及政治活动的场所。

藏式建筑楼梯和过道都不是很宽,这冬宫亦如此。游客摩肩接踵,一拨一拨的团队,简直不知道该跟着哪位向导在这迷宫似的殿堂中参观。进入白宫后,殿堂幽深,不知是殿内的温度确实比外面冷,还是那些佛像和灵塔过于庄严肃穆,我有些脊背发凉的感觉。布达拉宫内藏有各种珍宝与佛像,进入最高的“日光殿”,满眼都是夺目的光芒。金色的是黄金,银色的是白银,白色的是珍珠和白海螺,红色的是山珊瑚和朱砂,绿色的是绿松石。

藏族的葬俗中居于最高位的是塔葬,只有班禅和达赖才能享受塔葬的待遇,即他们圆寂后的肉身经过特殊处理,以藏药填入胸腹,使得肉身不腐,背对着灵塔的正面,端坐在灵塔之中。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