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人事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是任何一位刚刚登基的皇帝都必须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刚刚就任首辅(大司马大将军)的王凤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新皇帝和新首辅之间,必定会存在着微妙的权力冲突。

元帝驾鹤西去后,留下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宦官石显把持着中央权柄;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在石显面前唯唯诺诺;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虽然拥有元帝之舅及成帝岳父的双重身份,可谓位高权重,但似乎很难独当一面。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西汉王朝并称“三公”,是分别主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的最高首脑。

按西汉初年的体制,太尉虽然是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不能直接控制和指挥军队,实质上只是皇帝的首席军事顾问;但是,一旦遇到周勃这样的人物,便有可能从“徒有虚名”一跃而为“名副其实”。武帝对这个官职进行过颇具创造性的改革:改太尉为“大司马”,并在其后冠以“××将军”之号。他的动机大概是为了避免军权过于集中到一人手中,便想出这个好主意,让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二人共同担任“大司马”一职,分别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和“大司马骠骑将军”。大司马是加官,本身并无印绶和府属,于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非常设的官职,主要授予掌握辅政重权的外戚。

由于元帝生前做了许多年的“甩手掌柜”,使得石、匡、张三人完全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闭环”。既然元帝可以“甩手”,从理论上讲,他们也完全可以让新即位的成帝继续做“甩手”。果真是那样的话,恐怕成帝的结局便不会有元帝那么好,他最大的可能是成为一个“靠边站”的傀儡。

匡衡的后台是史高和史丹父子;张谭则是石显为了打击冯野王才临时推出的一个人选。他们二人与石显都没有很深的利益关系,只是出于畏惧才处处让着他。史高去世后,史丹一心拥佑太子;张谭任御史大夫之前是成帝当年的太子少傅,虽说算不上元帝铁杆的马前卒,但至少不会为了石显而与新君相对立。

另一方面,石显一党在朝中的“群众基础”极差,他的“黄金搭档”恭弘已经去世多年。石显的同盟中,稍微有点儿份量的只有少府五鹿充宗。石显本人也曾积极拥护太子继位。

成帝发现,自己只有打破原有的格局,重新分配朝廷的权力,才能真正把实权揽入手中。要打破这个格局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处理石显;二是推出新的政治明星。

但是,新推出来的政治明星不能只是某一人或某一党。这样的话,便会“送走一个强盗迎来一个土匪”——必须让两个以上的势力共同分享新的权力。唯其如此,成帝才能居间权衡,掌握主动。这是基本的政治常识。

但成帝的困难在于,除了大舅王凤之外他几乎没有可用之人。

史丹倒是具备足够的份量,但也有两个问题:一是他对后房妻妾的兴趣远远甚于朝中繁重的政务;二是他已经与王氏集团结成死党,如果同时重用他和王凤,无异于重新形成一个新的“闭环”,再一次把皇帝边缘化。

在王凤与史丹之间,成帝只能选一人。王凤身为帝舅,并且身居首辅,名正言顺(西汉王朝有外戚辅助的传统),更重要的是王凤在朝中还远远没有形成气候,不像史丹那么坚若磐石。况且,如果王凤不出场,太后王政君那儿也通不过。

踌躇满志的青涩新君(2)

推出王凤,但又要避免王凤成为第二个石显,可行的办法是再推出一个人来和他并驾齐驱。成帝只有张禹这么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于是,张禹便成为肩负成帝期望来制衡王凤的最佳人选。

成帝即位后,一方面以首辅王凤领尚书事;另一方面,也把张禹从东平国召回来,以帝师的身份赐爵关内侯,拜诸吏(加官)、光禄大夫、给事中、领尚书事。“尚书”是皇帝秘书班子的统称。所谓“领尚书事”,便是不直接兼尚书令(秘书长)之职,但却分管尚书部门的工作。

王凤、张禹二人共同“领尚书事”,便等于共同主持帝国中央的日常事务。

从级别上讲,二人悬殊较大。王凤位居三公之首,而张禹只是一个“准九卿”的级别。“光禄大夫”的职权,可以就朝内外大小事宜发表意见,同时兼任皇帝的顾问,是一个可大可小、可虚可实的职位。作为光禄大夫,张禹在名义上还要接受九卿之一的“光禄勋”的领导,但是,由于有成帝的信赖,专门给了他一个“给事中”的加官,使他可以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指挥,随时出入禁中,为皇帝提供顾问应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