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页)

�衩鹈胖�铩;艋屎笠啾环希�12年后自杀。

废掉霍皇后以后,宣帝便把向来谨慎而又无子的王婕妤立为皇后,令她专心抚养太子;封王皇后的父亲王奉光为邛成侯,史称王皇后为“邛成王氏”。

为了让邛成王氏不再生出个儿子来和太子争宠,宣帝此后便很少再幸宠她。在元帝朝,邛成王氏集团最大的特点是不深度参与朝中的权力斗争。因此,他们虽然没有过特别突出的大红大紫,但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是宣帝以后唯一得到善终的外戚集团。

宣帝朝还有一个王氏,是宣帝的舅族。宣帝生母王夫人因江充“巫蛊事件”被诛杀。宣帝即位后,几经周折才找到她失散于民间的娘家人。这个家族有两个代表人物,王接和王商,二人是堂兄弟。

元帝本人的皇后也姓王(政君)。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是王政君的长兄王凤,他的五弟也叫王商。在元帝朝的五大外戚集团中,这个王氏的地位最低,势力最弱。

元帝对待权势最重、参政欲望最强烈的史、许、(宣帝舅族)王三氏外戚,基本上采取的是“轮流坐庄”的平衡政策,让他们先后担任首辅(大司马、车骑将军)一职。

第一位担当此职的是史高,他是宣帝驾崩前指定的辅政大臣。永光元年九月,史高因灾异原因离职退休,元帝拜王接继任。永光三年四月,王接病逝。许嘉继任首辅,一直延续到成帝朝。许嘉是元帝生母许平君的叔叔。

上述三族外戚虽然贵为首辅,但却远远没有达到“权倾朝野”或“一手遮天”的程度。元帝真正信任的是宦官弘恭和石显。

道貌岸然的儒学宗师(1)

元帝即位前,当世名儒萧望之是太子太傅,对元帝的影响非常大;元帝即位之后,他以前将军辅政,是首辅史高的副手。

此人一生都在投机。

在昭帝朝,大将军长史丙吉很欣赏萧望之的才学,向首辅霍光竭力举荐他。其时霍光刚刚平息了一起未遂的政变,正在风声鹤唳的余悸之中,对自身的安全非常警惕。进见他的官员百姓,都要提前先搜身,以防不测。

其实这样的安全措施原本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萧望之却想在这个问题上做做文章,引起霍光的注意。他在进见霍光时,坚持拒绝搜身,与卫兵相持不下。霍光听说后,让卫兵把他放了进去。

见到霍光,萧望之便来了一段“逆耳忠言”,对霍光说:“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治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其实萧望之的本意,是想借周公求贤若渴的典故(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来比喻霍光,做出一副“刚直”的样子,别出心裁地拍拍这位当朝首辅的马屁。

但他却没想到,这一次弄巧成拙地拍到了马腿上。霍光对此非常反感,从此不再搭理他。三年后,与他一同被丙吉举荐的人都已经飞黄腾达,而他却一点儿动静也没有。

霍光死后,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夏天,京师长安遭受暴雨冰雹之灾。萧望之便抓住这个时机,上书请求宣帝接见,声称要当面为天子“口陈灾异之意。”

宣帝在民间时便听说过萧望之的大名,便派人接见他,还特别叮嘱,让他在进言时“无有所讳” 。

“以天变推演人事”向来是儒家经学的看家本事。萧望之通过对长安雨雹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的天灾是“一姓擅势之所致”,暗讽霍氏专权。

宣帝本来就想利用儒生来打击霍氏专权,便任命他为“谒者”,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时常代表宣帝接见贤良直言之士。没过多久,他便逐渐成为宣帝身边最主要的人事参谋。

选派熟习政务的博士或谏大夫充实地方政府的力量,是朝廷当时的一项重大人事政策。萧望之也被外派为平原郡(今山东省平原县)太守。

但他想留在帝国的中央,不想到地方去,于是便给宣帝上了一道奏疏,批评这个政策是“忧其末而忘其本”,还冠冕堂皇地说,“朝无诤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建议宣帝,“选明经术,温故知新,通于几微谋虑之士以为内臣,与参政事。”

宣帝以为他仅仅是嫌平原郡离京师太远,便把他召回朝廷,暂时代理少府一职。就在萧望之重回朝廷后不久,西域地区便发生了一件大事。

冯奉世奉命持节护送大宛诸国使者回国,途中接到报告,西域莎车国(在今新疆莎车一带)发生政变,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