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平淡里涌出了波澜壮阔之美

谏草亭八角攒尖的灰瓦顶探出墙头,后人将杨椒山当年所写的弹劾仇鸾、严嵩的谏言草稿刻于石上。

历史上的杨椒山是明朝著名的直谏名臣,因弹劾严嵩遇害,令后世英雄为之扼腕。杨椒山故居在清朝一度成为翰林院的学士们常规的吟游地点…松筠庵,而松筠庵是称得上风云际会的,有许多大事件在这里发生,最著名的当属1895年的〃公车上书〃,它的意义在于冲破了清朝厉禁知识分子干预时事的规定,并为之后的〃戊戌变法〃掀起了一个预热的高潮。

在这里,忠臣、雅士、爱国文人一脉相承

金玉其外,未必金玉其中。古往今来,大人物们未必个个都气宇轩昂。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不能单看外表。评判一处老住宅是否有价值,也是同样道理。走进宣武门外达智桥胡同,经过几个路边摊,碰到抱着孩子出来买菜的主妇们,呼吸着弥漫着油烟味道的空气。停在12号门前,打量着灰墙灰瓦的一座山门,这就是杨椒山故居,不过一座小庙的规模,远没有周围的几座门楼堂皇。就算少了华丽的背景,在这平凡山门后的院子里,忠臣、雅士、爱国文人照样轮番登场。

明嘉靖年间的杨继盛,人称杨椒山先生,是这个院子里的第一位名人。公元1551年,椒山先生改授兵部车驾员外郎,全家迁入达智桥胡同,住在今天12号的位置上。《明史·列传》中记载;杨继盛曾先后上书弹劾仇鸾、严嵩…两位嘉靖年间相当得宠的权贵。书中细表他从入狱到行刑的过程中,如何意气自如,令英雄动容。向来惜墨如金的史书之所以如此钟情于杨公,是因为相对于颇为阴柔的明清士人文化,杨椒山划下的无疑是血性阳刚的一笔。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弹劾严嵩的阵地

公元1555年,杨椒山被害,杨夫人也自缢殉夫。这座达智桥胡同里的杨府被改建成了供奉城隍老爷的寺庙,改名松筠庵。

如今记者看到的就是清代重修后的松筠庵山门,石额上的题刻已经被磨平了,门里盆盆罐罐罗列,开起了日杂用品店。据说,山门后第一进院子的正房就是当年杨府的正堂。到了清代,正堂被改建为景贤堂,里面供奉过杨椒山的衣冠彩塑一尊。堂外还有乾隆年间刘墉书写的一块石碑。打开后门,院子堆满了木料等杂物,店主解释:之前这间门脸房一直住人,松筠庵的前一进院子不剩什么了,说到老房子,后花园倒还有几间。

绕道校场三条胡同,松筠庵的西南门就开在胡同中间。一个八角攒尖的灰瓦顶探出墙头,门前两位居民在阳光下摆出一副棋盘,交战正酣。清朝年间的松筠庵,北起达智桥胡同,南到这西南门为止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松筠画社的摇篮

经历了清代的几次修缮扩建,松筠庵的后花园里游廊环抱,假山嶙峋,成了文人雅士们游吟唱和、流连玩赏的好地方。光绪年间,著名画家张士保客居京城。清雅幽静的松筠庵无疑是会友谈画的好地方,张士保就把这里作为活动基地,和秦炳文等几位画家联手组织了松筠画社,名噪一时。

走西南门,就是松筠庵的后花园。刚刚在墙外看到的八角攒尖顶是道光年间修的〃谏草亭〃。解放后松筠庵就被分给了纺织局、粮食局等大单位做家属宿舍。50多年来,这座小庙接受了居民们的拆拆建建、修修补补,如今彻头彻尾成了民居。以〃谏草亭〃为例,本来可以倚栏观景,享受八面来风的凉亭,柱间封了砖,亭前砌了围墙,当了一间小砖房。

敲开花园东北角的一扇门,屋主很爽快地把记者让进屋:〃别看松筠庵在宣外隐姓埋名,参观者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断过。住在文物里,偶尔也要客串一下导游。〃这间南房本是谏草堂的一部分,房里还保留着木刻的暖阁。据说谏草堂是杨继盛的书房,杨公在此奋笔疾书写成了弹劾严嵩的奏疏。至今,东墙上还留着两块清朝道光年间的石刻,内容就是杨继盛弹劾严嵩时列出的〃十大罪状〃。传说这位刻书人,久慕杨公之名,为临摹谏书草稿积劳成疾,石刻刚刚完成,就病死在庵中。

公车上书的开山之地

山门后第一进院子的正房就是当年杨府的正堂

穿过谏草堂,穿过当年的游廊,窗棂上的几何图案简简单单,不似豪门中的繁琐讲究。从杨椒山故居到松筠庵,这处平凡的宅院经过了300多年,到了光绪年间,酝酿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风暴。

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的春天,住在南海会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