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页)

蒋介石也瞅见了敌机,黑压压一大群,一共是十八架。心里也是一阵紧张,但他一转念:我身为一国元首,东方战区最高统帅,若惊慌失措,有失威严。再者,生死在天,命中注定,怕死是死,不怕死亦是死,何不听其自然,死了也留个英名在世。这样一想,他心头的慌乱也就烟消云散了。蒋介石干脆正襟危坐,摆出一副军人的威仪,还拿出书来,自顾专心默读,强压住心头那七上八下乱撞的念头,似乎对眼前的厄运不理不睬。

机上随员也为之肃然。

也可能真是蒋介石命不该绝,其座机竟然奇迹般地逃脱敌机群的追击,安全返抵昆明机场。

5

1942年10月10日。

美国费城独立厅的自由之钟,敲响了三十一下(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国庆日),为中华民国政府,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遥致祝贺。

是日,在重庆举行的国庆大典上,蒋介石以激动的心情宣布:“我国百年来所受各国不平等条约束缚,至此已可根本解除。国父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遗嘱,亦完全实现。我国同胞,自今日起,应格外奋勉,自强自立。”

中国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越战越强的伟大力量,使得西方政府和军队上中层人士不得不改变鄙视华人的观念,中国以一个军事强国的姿态,屹立于反法西斯阵营之中。

美国军方认为,承认中国是反法西斯的四大列强之一,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世界人民起到了鼓舞士气和政治方面的影响。

罗斯福却以更远的眼光,对中国的地位作了更加全面和确切的评价:没有中国人的抗战,世界将被法西斯打垮。他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把这些地方拿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反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掉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若真到那步田地,所谓的同盟国阵线将不复存在。

基于当时侵略与反侵略军事力量的对比和战后美、苏两大阵营力量的对比。从这种世界大格局考虑(罗斯福认为,中国在美国的支援扶助下,可以建设像美国那样的制度,成为美国在亚洲取代日本地位的强大而忠实的伙伴),罗斯福决心力排众议,坚定地把中国拉入美、中、英、苏四大强国之列。

罗斯福提出,战后应把世界各地的许多岛屿和殖民地从弱国手中收回。由某种形式的国际托管机构来管理。其实,他要把殖民地从原来强大而现在变得软弱了的老殖民主义手中夺过来,交给由美国、中国这样的新的强国(也就是新殖民主义大国、强国的代名词)来统治。划分中国战区时,罗斯福就把法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印度支那诸国全部囊括在中国战区范围,就是其真实意图的毫无掩饰的暴露。

1942年10月7日。

时任驻美大使的魏道明向蒋介石发来密电一道,说罗斯福希望战后同蒋介石面谈,商讨美、中共同管理西南太平洋诸国的大事。密电如下;

今日访美总统,除接谈情形已摘要电部外尚有表示,性质较为机密,谨另陈如下。总统谓建议甚欣慰。彼对大局与钧座意见完全一致,甚望战后与钧座面谈西南太平洋问题。如越南迟早均应独立,然越人不知自行治理,恐须经过一训练时期。暹罗情形稍好,战后或可即行自治.瓜哇可于范围内任其自治,波罗洲则迥然不同;马来情形亦甚困难。吾人决无统治他地之心,如菲列宾前曾要求独立,奎松先生来时,对其原则予以承认,但须有相当时期,俾具自立能力。此事关系太平洋前途甚大,故希望能与钧座商决之。

1942年5月以来,美、英两国先后通过各种渠道向蒋介石转达,愿意主动废除近百年来与中国历届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另订平等条约。

10月,魏道明大使又一次从华盛顿打电报给蒋介石:

今日美国务卿面交关于取消治外法权等问题草案约共十八条,要点如下:(一)取消领事裁判权。(二)1901 年9月7日辛丑条约认为应当废止,同意在此协定下美国享受之权利即予废止,并将与中国合作向他国政府商洽解决北平使馆区域移交问题。(三)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认为应归还中国管理,同意美国所享受之权利即予废止,并将与中国合作向他国商洽解决该两租界移交问题。(四)规定互相内地杂居及通商。(五)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