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 (第1/4页)

去了一趟伊万大叔那,看望了这位亲人,还跑了几趟亚历山大那,又接待了中国驻苏联大使蒋廷的拜访。

武金斯卡娅对于和丈夫一同出发去中国倒没有过多的想法,军人就要服从命令,而且丈夫暂时离开莫斯科也是件好事。只不过这次她有些丢不下儿子,但有阿尔希‘波’夫一家照顾倒也放心。

斯大林原想林俊是在八月中旬先期出发去中国,而到了八月中旬,由于阿尔克斯尼斯的配合和卓有成效的训练,苏联援华航空队全体已经做好出发准备,而且中国方面也做好了迎接工作,斯大林就同意林俊同大队人马一同出发。

1937年八月十八日临晨,苏联援华':和拆卸后的飞机经铁路前往阿拉木图。

由于这次出征是秘密的,货运站台上没有多少人送行。林俊在缓缓开动的列车上看着夜‘色’中的莫斯科,“莫斯科,希望我能活着再见到你。”

。。。

第九十三章 漫长的征程

。而且林俊在这批援华空军的人心里就是“天神”一般的存在,没一个不服气。

每天地协调会后。林俊都会到后面的货运车厢看一看货物的情况,其实有瓦西里军士长在,他根本就不用‘操’这个心。

原定的主任机械师并不是瓦西里,甚至根本就没有安排这位独臂的军士长参加支援航空队。但在得知林俊将要前往中国,而且看到航空队的人员和物资在茹科夫集中后,军士长找到了林俊。

“安德烈。带我一起去中国吧。我和他们说了,可他们不要我这个残废。我虽然只有一只胳膊,但我可以保证,这里地所有机械师修飞机都没有我快,您要是不信,我们可以现场测试一下。”

林俊知道,军士长是真的想和作战部队在一起,而且他的经验绝对是在茹科夫学院集中的机械师里最丰富的。虽然只有一条胳膊,但他的经验可以制导其他的机械师。林俊原来也想把这位在一个战壕里拼杀过的军士长带上——有瓦西里在,林俊就不怕飞机修不好!但考虑到军士长的身体才没有把他列入出征名单。现在军士长来主动请缨。而且看得出如果自己拒绝他的申请,对瓦西里一定是个重大地打击。就答应了军士长的申请,并直接请阿尔克斯尼斯任命瓦西里为这次援华空军地总机械师。负责飞机维护和修理的指导。

对于这次出征,林俊已经尽可能地做了相对充分的准备,这不光体现在一些大环节上,还非常注重一些细小问题:在接待中国驻苏联大使蒋廷的拜访时,林俊请大使通知中国方面,赶制一些写着:“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致保护。”字样的坎肩,免得出现误会。而这样的误会在历史上还真的发生过。林俊还让后勤部‘门’给每位飞行员准备了两把随身携带的手枪,还设计了专用的枪套。佩戴后不碍动作——历史上表明给飞行员配备两把防身手枪地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这次出征和去西班牙有些不同,因为上头允许航空队地所有人员佩戴自己的勋章,这点林俊自己也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历史上就是如此,苏联援助西班牙的志愿人员是不允许佩戴自己的苏联勋章的,但在中国时没有这项规定。在50年代重修苏联援华空军的烈士墓时就发现,很多牺牲的苏军飞行员就佩戴着自己的苏联勋章。)。

既然上头允许佩戴勋章,林俊自然也把自己的所有勋章的带着,只是他和安德卢普夫‘弄’出了个“土政策”:不是公干和庆典场合时不允许佩戴,参加战斗时不允许佩戴。对于他们两个的“土政策”,下面的人也没有意见:万一自己牺牲了,还能留给家人做个纪念。

林俊一贯注意自己的“外出形象”,这次是“回家”,当然更加注意。斯大林又发给他几套“专‘门’”为他一个人量身定做的37式军服,加上自己原有的那些,在中国的日子里他是不用为会“衣冠不整”而担心的。他的红旗军刀一直随身佩戴,随身的手枪也有两把:一把托卡列夫,一把‘毛’瑟m1932式冲锋手改装过的:给大块头的‘毛’瑟‘弄’了个特制的牛皮中空枪套,这样就不用每天带那个大木盒子——如果要他每天挎个木盒子林俊可受不了,而且和自己的服装也不搭配,更不用说这样进战斗机座舱还会碍事。武装带的一边除了原有的那三个托卡列夫牛皮弹夹套,又加了3‘毛’瑟20响的弹夹套。

新的武装带设计非常合理,穿上后一点也感觉不到累赘,而他的那把半空佩戴的‘毛’瑟又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有把好枪。

这次出征,武金斯卡娅的正式身份是军医,但她这个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