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部分 (第1/4页)

胩厥獾淖髡叫枨蟆�

德国有自己的实际考虑:自己的战舰数量不可能与英国抗衡,出现寡不敌众不可避免,多炮塔可以有利于攻击分散目标,散布‘精’度也更好。可是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此,‘射’界才是主要因素:在撤离作战中采用33布局就有可能导致6‘门’主炮无法‘射’击,这是很致命的。此外33布局只要损坏1个炮塔战斗力就下降三分之一,而双联装只会损失四分之一。“俾斯麦”级主炮最大‘射’速很高,最小仰角‘射’速为3发/分,最大仰角‘射’速为23发/分,达到同期战列舰(包括任意角度填装的法国战列舰)的最高水平。穿甲弹采用的是“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的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加上它的弹道低伸不利于远距炮战,在一战后建造的战舰主炮中属于中游,弱于大和、衣阿华和维内托级,和黎塞留级、南达科它级大致相当,但强于乔治五世级、纳尔逊级、前卫级甚至狮级。

正因为“俾斯麦”号发‘射’的穿甲弹是远距离穿甲能力较弱的“高初速轻型弹”,“苏联”号的装甲炮塔顶得住,如果是重型弹设计就不好说了!

尽管俾斯麦级的火力并不出众,但德国一直在装甲防护方面经验丰富,其装甲防护沿用全面防护模式,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其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同时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

此外“俾斯麦”级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很大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战列舰。它的鱼雷防御系统设计为抵御250公斤tnt的水下爆破,实际上却可以抵御300公斤烈‘性’炸‘药’(其膨胀系数为tnt的25倍)的爆炸!

虽然“俾斯麦”号的装甲厚度系数一般,但它地装甲材料非常优秀,享誉世界的“德国钢”不是吹出来的!(根据战后美国弗吉尼亚海军基地的测试,俾斯麦级地ka装甲抗弹‘性’能大约是美国衣阿华级地classa装甲的115…120,而日本大和级地vssa装甲的84以测试样品来说如此,但并不一定是所有产品。)

但是相比于“苏联”级的设计。“俾斯麦”号还是有些落伍了装甲没前者厚,主炮口径也没前者大。

在防护上,“苏联”级采用了极为强大的装甲和水密防护结构,其装甲总重达23306吨。甚至超过了装甲重23262吨的“大和”级!装甲防护体系为独特的不完整双装甲舱式。结构及其复杂,在中央的主装甲舱前后装甲隔墙外。还分别布置有1道厚度更大的外围艏艉装甲隔墙。在艏部和艉部地两道装甲隔墙间,仍然布置有侧装甲带和水平装甲。“苏联”级的装甲防护体系仍然可以算得上重点防御类型(和“俾斯麦”级地设计思路不一样。),但其有效防护体积比一般的单装甲舱式更大更有效。

“苏联”级主装甲带全长1484米,从一号炮塔前的第64号龙骨延伸至3号炮塔后的196号龙骨,占水线长度的57左右。装甲带高627米,其中177米位于设计水线以下。

“苏联”级地水下防护体系也是‘混’合式地,其64…153号龙骨间是普列赛双重圆筒式防鱼雷系统,全长123米。圆筒舯部深度达815米。艏艉减少到70米。由于普列赛系统宽度太大,不利于舰体水下线形的平滑过渡。“苏联”级艉部153…170号龙骨间是多重防鱼雷舱结构。圆筒外板厚11毫米,内层地两道筒壁厚7毫米,中央圆筒直径315米,外面包着一层12米左右的油…水层。内部没有重型装甲防鱼雷纵隔墙,有一道10毫米厚的放水支撑板和一道35毫米厚的轻装甲纵隔墙。舰底为双重纵骨结构。主炮***库下部是三重底。有一定的防爆能力。

按照设计要求,“苏联”的装甲可以抵御406毫米穿甲弹和5000米高空投掷的1000公斤炸弹的攻击!其水下防御系统更是强大无比。防鱼雷系统能够防御750公斤tnt的水下爆炸(这和“俾斯麦”级的实际效果扎不多)!设计师们认为,““苏联”级还可以达到任意相邻5舱进水或舰底命中2条鱼雷不沉、1舷命中3条鱼雷不丧失战斗力的惊人生命力!

一看德国的炮弹已经准确命中己舰,库兹涅佐夫心中有数:如果按照现在的航向,德国人的炮击只会越来越准!

“传我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