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印H绻�菹缕鹩昧轿换首樱�蔷突崴�砀凑窳恕!�

实际上,当时的很多大臣都或多或少地向武则天建议,重立李显为太子。李显的支持率明显要高,在这种情形下,武则天终于顺从了历史传统,于圣历元年(698)把李显从庐陵接回来,九月,重新立为太子。同时,让太子做河北道大元帅,率军攻打突厥。有意思的是,他的副手、行军元帅,就是狄仁杰。而就在前一年,狄仁杰被重任为宰相。这个事实,说明了在李显重当太子这个事件上,狄仁杰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后来李显做了皇帝后,特别追封狄仁杰为司空。可见他是很感恩狄仁杰的帮忙。另外,唐人还写过一本《狄梁公传》,又叫《狄梁公立庐陵王传》。可见唐人把李显重立太子的功劳基本算在了狄仁杰头上。

这个事情往往被解读为狄仁杰忠于李氏唐室,忠于李显。但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

李显能胜出,深层因素是民心支持。武家人对天下基本没什么贡献,而李家毕竟淹有天下多年,特别还有唐太宗这样的超级英主,深入民心。可以想见,即使真的让武承嗣继位,一旦武则天去世,他肯定镇不住。往好了说,也难免血溅宫廷,往坏了说,那就是天下大乱。相比较而言,李显继位,名正言顺,不会有什么大矛盾存在。

中国古代,政治的稳定,是最大的稳定。而皇位的顺利继承,又是最大的政治稳定。狄仁杰是正直而又成熟的政治家,正是看到了这个事情的至关重要,所以利用特别被宠信的有利条件,促成了武则天任命李显做太子的最终选择。他选择了支持李显,其实是选择了和平过渡。与其说狄仁杰忠于李唐王朝,不如说狄仁杰忠于天下百姓的安宁。

这是狄仁杰对唐朝,对百姓所做的最大贡献。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定策国老,也称得上是中宗李显的定策国老。

十、知人善任

狄仁杰在任宰相期间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推荐和提拔了大量人才。

狄仁杰选拔人才是不拘一格的。有一次,武则天让宰相各举荐一个人来做尚书郎。就是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的郎中、员外郎这些官职,相当于今天国务院内各司司长,地位很重要。狄仁杰推荐的,是自己的儿子狄光嗣。后来狄光嗣果然当上了地官员外郎(户部司的副长官),非常称职。武则天很高兴:“你就像古代祁奚一样,能举自己儿子为官。”这件事情说明狄仁杰是个典型的务实主义者,不玩虚的,同时也不畏惧别人的说三道四,襟怀坦荡。其实这也是武则天的重要特点。他俩在这点上是很合拍的,可谓君臣相得。

狄仁杰也能冒着风险举荐人才。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来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狄仁杰却别具慧眼,认为李楷固是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一定能感恩效节。这个提议也被武则天接受了,授以官爵,委派他专征契丹。果然,李楷固大败契丹余众,得胜而归。武则天为此设宴庆功,宴会上,武则天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

因为狄仁杰知人善任,而武则天也充分信任他,所以在短短几年之内,他推荐的人遍布朝野。因为他为国举贤,并无私心,而且所推荐的确实都是人才,所以很多人后来一直任职到玄宗朝,都位登台阁,成为朝廷精英。

狄仁杰推荐人才的时候,总是不遗余力。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他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于是张柬之再被提拔为秋官侍郎(刑部副长官),很快就当上了宰相。

也就是这个张柬之,在后来武则天病重的时候,联合了桓彦范、崔玄、袁恕己、敬晖等人,发动了宫廷政变,将李显推上皇位,完成了所谓的“唐室中兴”。但是,后人一般都将这份“匡复唐室”的功劳算在狄仁杰头上。

根据之一是所谓的狄仁杰“临终遗言”,据说狄仁杰在临死之前,曾召集了这五个人,给他们下达了一个政治遗嘱,让他们先下手为强。

根据之二,是这五人据说都是被狄仁杰精心挑选提拔起来的。联系到狄仁杰极力推动李显重当太子的事实,这个说法似乎很合理。事实上,狄仁杰在唐代和后代得到很高的评价和地位,就是因为这所谓的“匡复唐室”,这是政治功劳,在皇帝和史官眼里,比那种关心百姓的功劳大得多了。

但这是一个误解。如果以这种解释看,那么狄仁杰必定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