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之所,已经被来来回回地调拨了好多地方,将士们辛苦疲惫,早已牢骚满腹。等这次再换防到泾州的时候,将士们忍无可忍,于是策划了一次叛乱。幸好当时的都虞候(相当于宪兵头目)段秀实英明果断,将谋乱提前扼杀。

马璘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所以要将李晟等其他镇的将领调来泾原,想要调和化解潜在的矛盾。在泾原镇,这批将士还算稳定。不过这次引而未发的阴谋活动,没能让这些将士积蓄已久的怒火得以发泄出来,终究还是留下了隐患。后来,终于在德宗年间爆发出来,在长安酿成了一次极为严重的“泾原之变”。曾经的泾原兵马使李晟则因为平定泾原之变而成就了自己的不朽名声。此是后话。

在泾原镇期间,李晟曾救过节度使马璘一命。当时是大历八年(773),吐蕃再次以十万之众,入侵泾州。唐军一败再败。马璘和吐蕃在盐仓会战,结果也是大败,陷入了重围。盐仓就在泾州之西不远。当时很多散败的将士都逃入泾州城中,此时又是段秀实站了出来,组织败军去救马璘。李晟也站出来,担任了主要角色,最终将马璘救了出来,而吐蕃军队也撤归了。

不久,马璘就推荐李晟入朝,当上了禁军——神策军的将领。在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马璘对李晟的回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对李晟的提拔。事实上,这次调任对李晟意义重大,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是马璘内心又有些复杂的感情,史书上说马璘因此“内忌晟威略”,就是心里有点忌妒李晟在军中的威望和谋略。李晟的声望升腾这倒是事实,后来李晟率领神策军同叛乱的泾原将士作战时,总是穿着锦衣,很显眼。李怀光觉得很奇怪,这种标异的做法,按常理来说,是军中大忌。李晟却回答说:自己当年在泾原待过,而且在军士中威望很高,现在他就是要特别穿这身衣服,以起到震慑敌人军心的作用。

话说回来,李晟能进入神策军,也是刚好赶上了皇帝要大力加强神策军的建设。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战争都是靠藩镇的军队在打。与藩镇军力的日渐强大相反,中央禁军力量却一直不见什么起色,这让皇帝很是郁闷。自神策军入主长安后,皇帝一心要将神策军打造成一支精锐之师。而且,这支军队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保卫长安、保卫皇帝,还要担负起对吐蕃、对藩镇的威慑功能。可以说,马璘推荐李晟进神策军,是将他放到了一个更大的袋子中去了。不管是什么理由,马璘这个推荐,对李晟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可以说,如果李晟不是神策军将领,那他未来可见的最好前景,也就是一个藩镇节帅,他很可能就与后面那场救难大功无关了。因为这场功劳的背后,神策军本身起着很微妙而关键的作用。

四、进入神策军(2)

李晟当神策军将领不久,德宗继位。吐蕃继续进攻唐朝,不过改变了策略,不走北线,改从剑南道入手,而且是和南诏联手进攻,合兵十万,分别从两个方向进攻,一是北边的茂州、扶州、文州,一是南边的黎州、雅州。吐蕃扬言说“吾欲取蜀以为东府”,明显是打算南北夹击,吞并四川。如果这个战略目标真的实现的话,那唐朝就太危险了。四川地区,一直是唐朝的大后方。一有动荡,就可以躲到成都去。唐朝有两次皇帝都逃到成都,还有一次走了一半路。这个皇帝就是德宗。可以说,四川地区对唐朝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这个时候,四川地区一片混乱。之前在西川当节度使的是崔宁,这是个厉害角色,将西川整得服服帖帖,几乎就成了他的独立王国一般。他后来入朝,被留在京师。剩下的这批将领,遇到大敌,一个个都慌了手脚。吐蕃军队节节胜利,刺史县令都逃走,老百姓纷纷逃难。德宗很担心,看来只有让崔宁回去收拾局面了。诏书下达,崔宁都已经准备动身了,宰相杨炎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这次崔宁回去,恐怕也无法搞定;就算搞定了,那么他的地位牢不可破,四川再也无法臣服中央,贡赋不入,这和失去四川没什么区别。

那怎么解决眼下的困难呢?杨炎提出一个方案,由中央直接派一支劲兵去,这支劲兵,主力可以由朱泚所领范阳兵数千人担任,同时夹杂入神策军。从战斗力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强的了。从战后的局面来说,因为这支中央军队在四川,那么之后由中央直接任命一个西川节度使的话,蜀中军队也不敢反对。这样,既解决了军事问题,也可以顺便解决西川收归中央所辖的问题。可谓“因小害而收大利也”。

皇帝听从了这个建议。

在神策军中,李晟大概算是最有战争经验的将领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