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部分 (第1/4页)

人劫亦称人祸,因欲望而生,随牵绊所连,或许还参杂着一些人性方面的东西,总之与人有关。但凡修道长久的人,无论让哪个来讲,都会认定人劫比天劫更莫测更难以猜度,其考校的不是力,而是偏向与智,还有志。

何为心劫?

回答这个问题即易又难,容易是因为它的本质仅两个字:解惑。

惑由心生,因事起,极大极小,极严极松,极宽又极窄,极厚又异常的薄。一字不解可称为惑,一器不成可为惑,一路不知可为惑,一木之死、一眼之盲、一叶之落一天之沉……凡是想不明白的事情,通通可称之为惑。这个角度讲,无论修士还是凡人,事实上无时无刻不在与心劫打交道,且后果有所区别。

凡人生惑无可解,大可将其抛于脑后;非但减少许多烦恼,对延生养性也大有好处。世间长寿之人十有八九心性豁达,所谓豁达,说白了就是放得下、想得开、扔得掉,同样是一种修行。

修士不能这样。

修士修炼,一路之上的疑惑比凡人多出千万倍,有些可以求教、有些可以查阅验证、还有些可以通过切磋钻研自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可暂时放一放,留待将来修为精深后继续。然而可肯定的是,无论哪种疑惑,解决不了便会留下一个坎、存了一点难、结了一个难以平复的疤,对道途延续或多或少会产生影响,直至将其停滞。

无疑之修,道途必然畅通无阻。这是常理,只是从未有人做到罢了。

最简单的例子,修炼神通的时候有惑则神通不成,炼器的时候生惑则法宝不强,布阵的布不了阵,画符的成不了符……累累相加起来,还修个什么道。

神通不明,宝物不成,这些因不能解惑生出的问题很严重,但还算不上太严重。真正让修士们谈之色变的是另一种:心惑。

“惑不除则意不清,心境难臻通达,必成痴癫。”

修道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简单的字句包含着无尽心酸与无奈,乃数万万年来无数修士与心惑鏖战、经历无数次失败折损无数天骄性命后的唯一收获,并为之取了名。

心魔劫!

如此多难,这般可怕,心惑、或者说心魔劫到底是什么?因何会产生?

答案很简单:当有人非要纠结于那些根本回答不了的问题,就是心魔劫。

十三郎所纠结的问题就属于这一类:谁都明白活着好,可为什么有人愿意去死?

谁能回答?

或许该换个说法:这个问题可以有千万种答案,最蠢的人、最聪明的人都能给出自己的解释,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才能说服十三郎相信?

……

天光浩荡,几颗星辰辉光迷离,渐成磅礴之势。孤岛正上方的天空,黄沙四方翻涌,当中露出一块千丈大小的明朗天。

合一后的血鼎徐徐升空,符文四射展开,围绕着鼎身极速流转。符文射出金灿灿但透着浓重血腥气息的光,光与光相叠,构成一个链接上下的庞大通道。外围看去,星辉射入符文,符文吸收并吸扯着星辉,仿佛以它们做线,要将星辰自当空摘下。

八子魂葬,三子已灭,余下两名残修的精魂自动转入合一后的血鼎内;与他们两人一起,枪王等四名大修恢复了对血鼎的感应,均能从那种旋转与链接中感受到浩荡与威严,并有一股毁天灭地般的吸附之力。与那股力量相比,大修引以为傲的修为如孩子一样可笑,婴儿般脆弱,没有资格对抗,唯有臣服其脚下。

血鼎正下方,被山君门下称为星台的孤岛彻底消失,原地留下一个数百丈的窟窿,滴水不进!

何谓滴水不进?

海面上凭空开出一只圆形的口,或者是一口井,深达无尽目及九幽。井下如有千万颗宝石闪烁,共同汇聚成一道洪流般的光华,以旋转的方式冲天而上,目标正是天空等待的那只鼎。

光挡住水,不,应该说水害怕那道旋转的光,宛如面对天威、仰首星空与苍穹,跪拜众生之主时才会有的畏怯,丝毫不敢亵渎,唯以八方咆哮声壮其威。

光在转,柱在升,天灾动,海在摇;满满不过三千丈距离,原本可瞬间往来千万次的光走得极为吃力,如老牛拉车,似凶兽自冥界之门缝钻出,更像大军开始奔动。

每上升一尺,鼎内传来的吸扯之力便强上一分;每抬高一寸,几名重伤修士所承受的压力便大上一筹;然令人惊讶的是,当这个过程不断持续,众人感受到威严畏惧的同时体会到一股暖意在心头滋生,自动流转全身经脉,仿佛滋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