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4页)

塔维拉到达该地区后,马上就采取主动攻势。他的部队在深夜溜过结冻的湖面,突袭睡梦中的苏联第八集团军前卫。虽然没有造成多少实际损失,但是他辖下部队士气为之一振。接着他把这种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一再地重复,不管是白天或夜晚,随时都有状况,打得苏联士兵都没法好好休息。然后他更利用苏军依赖道路的弱点,发展出着名的“柴堆战术”——所谓的柴堆是芬兰人伐木的习惯,他们先砍下树木堆成一堆,日后再来一一处理。

他们对苏军也是如此处理,先利用地形和天候把苏军的纵队挡住,再用不停的游击战术刺探纵队中各部队的强度,然后选择弱点突破,建立横过道路的封锁线,把苏军纵队切割成营、连级的小口袋,再一一地吃掉。

苏联军队习惯于大兵团、大计划的作战,一旦碰上这种各自为战的情况就慌了手脚,不会采取主动,唯一会做的事就是马上就地掘壕防御,等待上级指令。但是往往指令不下来,补给也接不上,又饿又冻的苏联士兵根本就无法有效地防御。这样下来没过几天,苏联第八集团军就从攻势变成处于守势的状态。在最北方苏联第十四集团军情况算是比较好的,在成功地占领皮查摩后,继续向南进攻。但是仍然不敌“白色死神”,只沿着“极圈公路”推进了九十公里不到就被一个芬兰营挡了下来。

苏联第七集团军在休息十天后,终于在12月17日重新展开攻势,进攻曼纳海姆防线。他们攻击的协调程度非常差,连曼纳海姆都把它们比方成“一个指挥紊乱、荒腔走板的管弦乐曲”。当苏联步兵用人海战术前进时,苏军坦克并没有出现支援,步兵在芬兰军准确的射击下横尸遍野。

等到苏军坦克出现时,他们的步兵则又不见踪影,芬兰军虽然没有强力的反战车装备,却能轻易地接近苏军战车后方,用冻硬的木材塞入履带和履带轮之间,让它们动弹不得,再用手榴弹、燃烧瓶摧毁它们。短短四天之中,苏军就损失了239辆坦克,步兵损失更多,不得不在12月20日停止攻势。苏联最大的噩梦在中部攻势。第九集团军兵分3路,北路是第一二二师,中路是第一六三师,南路是第五十四师,另外第四十四师和第八十八师担任军预备队。

芬兰军原本只有两个国民兵营担任警戒,苏军开始攻击后才七拼八凑编成第九师,紧急地调到这个地区。第九师先派出一部份部队掩护北路和南路,在12月11日用一个团就把苏军第一六三师的补给线切断并包围起来。苏军派第四十四师来解围,也一样在路上被切成数截,落入“柴堆战术”的死亡陷阱之中。

又冻又饿的苏军在一个个口袋里既无法突围,又无法得到补给,连生个火来取暖都还要担心芬兰士兵会从阴影中滑雪出来,往火堆里扔炸弹;反观芬兰军因为有机动力(滑雪),他们可以在密林深处设立有火炉的营地,各部队轮替休息。从12月11日打到1月8日,这两个师被彻底消灭,芬兰军统计到的尸体有两万七千五百多具,另外不计其数的苏军尸体掩埋在森林中的积雪之下,数个月甚至数年后才被发现;芬兰军方面只有九百人阵亡,另外一千七百七十人受伤。

在这同时,芬兰军也围上了第一二二师,以及增援的第八十八师,他们状况稍稍好一点,没有全盘崩溃,不过在整个战争期间(到3月8日为止)他们困守在一小块地区,并且蒙受重大损失。第五十四师则步上第一六三师和第四十四师后尘,整个被芬兰军吃掉。这之后,在苏联第八集团军地区,第十八师和第一六八师也遭遇了跟他们第九集团军的同志一样的命运,还陪上了一个坦克旅。

侵芬战争先期阶级的战果让斯大林大为震怒,一批高级军官因此纷纷人头落地。1939年指挥波兰之役的铁木辛哥元帅换掉了伏罗希洛夫。他大量调集增援的部队,人数到达一百二十万人之多,大炮有两千八百多门,在适应雪地作战上作了一些紧急的改善。也对部队进行特训,要求战车和步兵相互支援。

在经过大量的轰炸(苏联空军在一月份总共出动了七千多架次)与炮击后,苏军在二月十一日再度从南部向曼尼海姆防线进攻。这次苏军是只许胜不许败,各级指挥官完全不顾人命和装备的消耗,一波波地人海战术冲锋前进,有时尸体堆了三四层厚。芬兰军虽然英勇地抵抗,造成苏军极大的伤亡,毕竟还是敌不过苏军数量上的优势,终于在三月初放弃了曼尼海姆防线,芬兰政府不得不寻求外交解决。

起初,芬兰准备向英、法求助,但德国不让她的敌人插手北欧,在当时,她也不愿因为援助芬兰而打乱自己先西后东的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