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参加军队的也是农民起义军。

隐居之下,他的心境并不平静。

一直牵挂着窦建德的安危,等待着窦王的消息。

在他平静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河北大地却并不平静。

唐政府向夏国派出接收大员;是陈君宾、李君实、秦武通。

陈君宾曾任唐邢州(河北邢台,距永年30公里)总管;窦建德攻陷邢州时;曾被活擒;打算将其斩首;在谋士凌敬的劝阻下;将其放走。

他是和窦建德打过交道的人,也是一个和夏军将领有过节的人。

他们采取的政策不是怀柔,不是润物无声的同化,而是铁腕手段。

窦建德兵败后,他的部下大都各自带了一些财物,散居民间,躲避追杀。

安定下来后,大多没有像刘黑闼那样韬光养晦。

反而买地置田,做了地方的财主;由于平时行为粗暴,横行乡里,反成了当地百姓生活的祸害。

不知是有意还是一视同仁,唐朝官吏对留有前科的他们本来就没有好感,根本没有先礼后兵。

偶有行为犯错,官吏们就捆绑抓捕,严刑拷打,搞得窦建德旧部人人自危,担心秋后算账。

正在这时,窦建德的死讯传来,诸人气愤不已,声言要为夏王报仇。

恰好李渊下令召窦建德旧部范愿、高雅贤、董康买、曹湛等人去长安。估计是怕他们在地方聚众闹事,图谋不轨。

调到长安,一是 脱离了他们的根据地。

二是 在眼皮底下可以盯住

三是 方便杀他们

李渊对待失败的对手从来就不宽大,自唐以来被打败的各路反王没几个有好下场,李密、王世充、窦建德、杜伏威等人不是暗杀被就是公*死。

先前又有王世充手下大将单雄信等人被杀的先例,都认为李渊的召见是不怀好意的。

去长安就是死;不去就是抗命也是死罪。

不是的可能只有一个,反。

记住是可能,不是绝对。

在起兵前,按照惯例,先算了一卦。

结果表明刘姓人为首大吉。(实际上几百年后篡唐的人姓朱,朱全忠)。

刘姓???

姓刘的人不少。

可是愿意造反的人不多。

他们先想到的是大将刘雅。

很巧和,刘雅的家乡也是漳南。

于是一同到漳南,将计划告诉了刘雅。

夏王被杀,刘雅很悲痛,也很气愤。

但他不同意造反。

他说:“天下已平,乐在丘园为农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

隐藏的意思其实是说,当时夏王起义,因为隋朝无道,民不聊生。而如今大唐统一,天下就要太平,再起兵为的是什么???刀兵四起,不是为百姓,是为自己。

那就不是起义了,而是反唐,是要做枭雄。

刘雅说的很对,说明他很有政治认识,很有思想。

怪不得这些人首先就想到了推举他为首领。

果然不同反响。

道不同不相与谋。

众旧将非常生气,因为刘雅的说得很对。

说得对,说得再对也得杀。

因为怕计划被泄露,于是将老朋友刘雅杀死。

由于就近原则,他们想起了漳南的另一个姓刘的,夏王的铁哥们。

范愿说道:“汉东公刘黑闼果敢多奇略,宽仁容众,恩结于士卒。吾久常闻刘氏当有王者,今举大事,欲收夏王之众,非其人莫可。”

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此时的刘黑闼正在悲痛之中。

他等了两个月,等来的却是窦建德的死讯。

连哭数日,悲痛欲绝。

复仇的火焰已经在他的心中开始燃烧。

老友相见,;自然欣喜。

可是他们先是抱头痛哭,悼念夏王。

鉴于先前的刘雅不同意反唐,这会范愿等人并没有开门见山。

随后刘黑闼宰杀一牛;摆下酒宴;和众人叙旧,席间群情激昂;谈起眼下许多旧将有的已经坐牢被害;有的被发配充军; 还有他们也即将坐牢,无不义愤填膺,说起夏王更是声泪俱下。

借着酒劲,越说越激动。

史书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夏王往日擒获淮安王,全其性命,遣送还之。唐家今得夏王,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