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 (第1/4页)

使确定一个人是否感染上HIV有了依据,尤其在控制HIV/AIDS流行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对献血人员献血前进行筛选,可以保证用血安全。现在,试剂盒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已大为改进。ELISA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其敏感度几乎100%,特异度也在99.7%以上。在方法学上,不但检测血液,也可以检测唾液和尿液,有常规的方法也有快速的方法,可以一滴血一分钟即出现反应。 1986年:第一种艾滋病药物问世。 在认识到逆转录病毒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因以后,研究人员立即着手对终止病毒的复制周期进行研究。在体外研究证明了第一个药物AZT具有抑制逆转录酶作用之后,立即进行临床评价,并证明它能有效地阻止发病。虽然后来发现单独长期使用会导致严重的副反应,也不能延长HIV感染者生存时间和延缓发病时间,容易发生耐药情况,但它为后来大规模研制和评估各种抗病毒药物打开了治疗大门。 1988年:确定世界艾滋病日。 短短6年半时间,艾滋病已蔓延到123个国家和地区,从5例病例发展到6万病例。为了减缓艾滋病流行的速度,推动全球与艾滋病作斗争,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伦敦召开了由各国卫生部长参加的世界卫生大会。在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需要确定一个全世界共同行动的日子,以形成全球范围内控制艾滋病的声势,并决定将每一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并相约在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宣传活动,而每一年的活动都有一个主题,1988年的主题是:全球共讨,征服有期! 1989年:开始研究艾滋病疫苗。 随着单个抗病毒药的深入研究——早期多数研究是以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在灵长类动物中进行——十余年来先后对灭活的全病毒疫苗、活载体疫苗和DNA疫苗进行研究。其中GP120蛋白类疫苗在泰国正在进行人体第三期临床试验。迄今,有关研究疫苗的动物模型的评估的方法相继确立,但由于HIV变异性很大,技术难度比以往任何一种疫苗要高,因此,要真正成为人类常规疫苗还需要一段时间。 同年,在我国云南边境瑞丽地区成批吸毒者中检查出HIV感染者,共报告146例,这标志着我国原以国外传入为主的局面已经改变。 1996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成立。 这一年,全世界都发现,艾滋病流行已经不仅仅是卫生和健康问题,它已经影响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完全超出了卫生部门的权限,而必须全社会的参与,才能够挑战艾滋病。于是联合国下属的6个国际组织,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共同发起组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这是联合国针对一种疾病以全新合作方式建立的组织。在中国也设立了UNAIDS的办事处。 1998年:人类在与艾滋病作殊死搏斗中应该记住这一年。 北美和西欧、澳大利亚一些国家艾滋病流行势头得到控制,并总结出6条经验,即:要保证安全供血,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高危人群的干预力度,减少人类受毒品的危害,改善性病治疗和护理,大力推广避孕套的宣传、使用及抗病毒药物用作治疗和预防。 同年6月28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以核甘类转录酶抑制剂、非核甘类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联合抗病毒疗法为基础的HAART治疗。这种疗法使艾滋病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控制,生命质量提高,寿命延长,还可减少传染性,打破艾滋病是“不治之症”的观念。 正是这一年的世界艾滋病大会上,与会者一致呼吁人们高度注意发展中国家中艾滋病的发展趋势,强调发展中国家要立即采取行动,从加强预防着手,不要坐等药物的治疗;并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以制止艾滋病的广泛蔓延。 这届大会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公布了在发展中国家延缓艾滋病扩散和改善治疗条件的一项计划。这个计划的重点是在世界最贫穷的11个发展中国家实施防止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将病毒传染给胎儿的措施。根据计划,3万名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将得到产前护理、咨询和医疗等一系列服务。在发展中国家,约有25%到30%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在怀孕时或通过哺乳将病毒传染给胎儿,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只有5%。 1998年6月23日是人类对付艾滋病征途中的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美国首次艾滋病疫苗人体试验开始,30多个城市5000多名志愿者接种了“艾滋瓦克斯疫苗”,这种疫苗是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瓦克斯全生物技术公司研制,当月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