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第三章 做了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贡献了多少(10)

除了高斯,别的学生都在辛辛苦苦地一个一个加。这个故事让你有感触吗?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和技巧,聪明人懂得用最好的办法,花最少的力气,最好地完成任务。

记住,辛苦并不代表成绩。下一次,聪明地完成工作。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有一位企业家,曾因为他的工厂总是不能按期完成生产计划、按期发货而苦恼不堪。为了赶工期,他不得不新招了400名工人,但是生产进度永远赶不上订单的增加。

他的工厂是一间非常现代化的大工厂,厂房明净,规划整齐。他们有七条装配线,可以把不同的部件组装在一起。在每条装配线的尽头都设置了检查站,一旦出现问题会被专职人员记录在一张单子上。每台机器都会出现问题。出现问题的产品被送到返工区。在那里搭建了几个工作间,由最有经验的工人负责返工的工作。在返工之后,机器就可以出厂,发给用户了。

从表面上看,好像不存在任何问题:

机器不可能不出错;所有的工人都是很敬业的,他们为了返工可以工作到夜里12点,他们已经工作到极限了;技术上的改进在未来2年内是实现不了的。

后来有人给他提了个建议,那就是取消返工区。并且告诉他,只需要做这一件事情,就可以把所有问题解决,而且以后永远不会出现返工。

“这是不可能的!”老板叫道。那人劝他不妨试一下。

“取消返工区?那返工的产品在哪里重新加工?要知道返工的产品占了全部产品的30%!”那个人又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建议:

关闭返工区,让在那里工作的人都回到各自的生产线当中去,作为指导员和培训员;

在生产线尽头摆上3张桌子,让质量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专业工程师各管一张;将出现的缺陷按“供应商的问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设计的问题”进行分类,并且坚持永远、彻底地解决和消除这些问题;

将机器送回生产线去修理;

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执行标准。

老板一脸的疑惑,但还是照着办了。结果,他发现了许多管理问题,比如,订购零件时,只看价格高低,没有对生产线的工人进行很好地培训;有的人接受了一种观念,就是一切都需要返工,所以不够负责任。

几星期之后,他们又能按期生产了。他们还在制造车间立了一个标志板,上面写着无故障、无缺陷产品的天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越来越大,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他们也学会了检查新产品的好方法:工人一边装配,一边将出现的问题提出来并解决掉。

而最让人高兴的是,由于他们提供的产品质量稳定而可靠,因此占领了最大的市场份额。他们随后兼并的七家工厂,无一例外都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是那些工厂的工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他们都照样做到了“没有返工区”,随后,每家工厂的利润都翻了10倍以上。

美国的西点军校出了无数名人,他们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有人询问他们为什么能成功,他们的答案几乎一致:“在西点,人们只能有一个态度,就是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对自己说:‘I can do it!’也就是‘我能完成!’除此之外,你没有别的选择。剩下的事情就是去很好地完成你的任务。”

从前,有个人迷失于沙漠之中,因为天气非常炎热,他体内的水分一点一滴地在流失,几乎马上就要被渴死了。他摇摇晃晃地四处摸索,终于找到一间废弃的屋子。这间屋子饱经风雨,门窗已经荡然无存,但门外有一个抽取地下水的泵。他喜出望外,蹒跚地走过去,拼命抽动那个泵,但出水口还是只是滴水,不肯流出水来。

第三章 做了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贡献了多少(11)

失望之余,他发现泵顶上有一个瓶子,瓶口塞着木塞,瓶身则写着:“朋友,你要先把这瓶水灌进出水口,泵才能有水。还有,你走之前请把瓶子灌满。”他打开木塞,看到瓶内果然有水。

他该不该孤注一掷,将瓶内的水灌进出水口?灌进去之后又抽不出水怎么办?这岂不是死路一条吗?如果他把那瓶水喝光,起码能暂时保住性命,免受渴死之苦。既然这样,他为什么要听瓶身上所写的指示,冒险把水灌进出水口?

但不知道为什么,他还是遵照瓶身的指示去做了。他将瓶内的水灌进出水口,然后拼命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