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 (第1/4页)

不过羡慕归羡慕,但韦山南并不太眼红,因为他也已经快完成了初级教育课程,只要自己能通过考试,那么自己同样能够和朋友一样最终获得到更多的收入。

因为来的早,木器厂的工分结算处人不算太多,但是由于这次的结算是属于将整年的收入结算。因此那位大家称呼为会计的年轻女人会很仔细的将每个人的总收入统计出来,因此速度并往常要慢上许多;还好厂里知道这些日子会有很多人去结算,因此有结算处有四个人在负责结算来加快进度。

不过在排队时,大家谈论的最多的并不是今年你挣了多少,打算采购什么东西,而是在讨论一个叫银行的东西,因为听说今后山村所有工厂都不再像以前那样每日发放生活工分小票,然后像现在这样将主要工分收入登记在册到年终或者辞工时总计结算;新的结算方式是每个月结算一次全部发出,然后你可以将这些工分存到银行里存留。直到你想取用时再取出来,虽然没有藏在身上或住的地方方便,可关键是把工分存在银行里还得利息哦!!

韦山南对于银行这件事情了解并不是太多,但也不是完全都不知道。带自己来务工的那位朋友早就在一个月前便眉飞色舞的向自己说起这银行的好处,对朋友口中所说的好处韦山南并不能完全能够了解,但有两点他很清楚——把工分券存到银行里能得点利息也就是钱生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藏一个小本子可比藏一堆工分券要容易多了……

“你好。工号669,韦山南。”

轮到自己时,韦山南熟练的报出了自己的名字。而他对面的这位女会计也熟练的翻找到专属这个工号的工分页,在熟练的用挡尺一边报出每个月累积的工分数字并与韦山南核对最终数字后,女会计递给了韦山南一叠纸券……

接过若干张大小不同的工分券和物资券,韦山南清点数字于物资券上的内容无误之后便离开了木器厂,不过在把工分券揣进怀里前,韦山南特别看了看几张最新版的工分券。

这种新版工分券和旧版相比,在材质上就明显的感觉到不同,听朋友的朋友说,这是去年山村在河道下游建设的造纸厂专门弄出来的特殊纸张,不仅比以前从外面购买的纸张更耐用,同时细腻的纸面使得印制的图案更加的细致,仔细验看,上面那座山村工业发展标志的铁风塔清晰可见,甚至作为前景后景的山头都是那么的清晰细腻……这样精美的图案韦山南感觉比外面见过的任何印制品都要漂亮和精细……

新版的工分券真正的名字已经不再叫工分券而叫人民币了,不过大家因为习惯了工分券一下子改不了口,它上面印着中华人民银行几个大字,而在夜校学到的阿拉伯数字下面还有相之对应的文字以代表这种纸钞的面值。小心的将这些工分券……呃,人民币收进贴身的衣袋里,韦山南走出了木器厂走向下一个自己要去的地方——物资交易处!

物资交易处实际上就是以前服务社衍伸出来的部门,它这里并不接受工分交易,而是通过商品交易部门早期对工人们年底采购物资的预定而设立的单位,因而在这里,它接收的并不是工分,而是像后世中国物资匮乏时所采用的那样的票单,也就是俗称的布票、粮票、铁票等等……

弄出这个怪胎似的单位实际上也有些无奈,邓时锋原本想放开商品市场,但发现目前的物资虽然看上去已经有些充裕,但还无法能够做到真正的充裕,特别是像布匹、瓷器这些山村不能自产的物资也就从来没敢放开市场自由采购……而且山村的商业体系和金融体系还属于初级发展阶段,直接放开产品的自由销售,无法能够保证充分的货源,更不用说,山村里的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都是卯着年前采购,对于一些产品不控制着点的话估计会出什么乱子……因此最终,物资交易处这种特殊的怪胎,和后面山村高层内部传流计划经济模式便孕育诞生出来……

物资交易处的人很多,不过场面热闹却不混乱,毕竟大家在山村那么久,知道秩序这种东西对你我大家都好,而且旁边还有俩警察民卫队员和俩民兵镇守维持秩序……

轮到韦山南时他麻溜的递上了自己的物资券,三口铁锅两个铁皮桶两套从小刀到柴刀菜刀等不同用途的刀具套装,还有九尺布和十个瓷碗……

前面那些铁器韦山南很满意,他甚至都没有花什么时间挑选就确定了物品,毕竟这些东西都是打着仙葫标志的东西,用料和做工都相当不错,而且如果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什么质量问题还可以退换,这一点在这里干了九个月活的韦山南很相信仙葫的品质。只是十个瓷碗略有瑕疵,表面有凹凸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