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德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这给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惑,他们认为孔子的道德,给政治指引了方向,可为治世表率。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思想中的理性精神深表景仰。他作为德国外交官,在法国巴黎居住了四年,这对于他哲学思想的发展和科学成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他在罗马逗留期间,又结识了从中国返回的传教士士,获得了许多关于中国的第一手资料。

莱布尼兹推崇中国道德治国的思想,认为这是治国的根本,也是西方落后于中国的原因。他的学生沃尔夫在大学讲授儒家思想,积极宣扬儒家的理性主义,认为只有理性才是道德的本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学,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 对于以后德国的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康德哲学出现之前,莱布尼茨的学说一直统治着德国各大学。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崇拜孔子对中国的道德及政治制度极其向往,对西方神学、神的启示不遗余力的进行抨击,他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而欧洲教会恰恰相反,因此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不幸。他相信人类的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他认孔子为天下唯一的师表,在自己的礼拜堂悬挂孔子相,写诗赞美,朝夕礼拜;主张欧洲将中国作为典范进行效仿。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百科全书”派把启蒙运动推向了高潮。百科全书派领袖狄德罗也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学说十分倾倒。他认为孔子学说简洁可爱,不要暴力和迷信,强调以道德理性治国平天下,与教会的迷信观念完全不同。

百科全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霍尔巴哈主张以儒家理性道德观念代替基督教神性道德观念,并且像中国那样把政治和道德结合起来。他说在中国,道德成为唯一宗教。他强调“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国家

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人文社会和以道德治国的思想深深的征服了欧洲人,他们用中国思想对宗教统治进行攻击,经过这些人士100多年的努力,现代人文思想终于成为了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也标志着西方人在思想上终于走出了中世纪,进入了现代社会。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节 中华文明对西方现代西方文明形成的影响之二:

民族国家结构的建立

中世纪的欧洲,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国王只是因为占有最多的领地,而成为君主。他同封臣形成“保护与效忠”的关系。君主不能直接对居民进行统治。由于封地来源不同,封臣并不一定不只效忠于一个领主。在欧洲,唯一拥有全部权力的是天主教会,但教会的权力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同时教会也是大领主,教堂、修道院,也占有土地并行使司法权。因此,君主、贵族、主教、自治城市等构成中世纪欧洲重重叠叠的权力结构。

中国的政治制度其实很早就得到了西方人的认可,《中华大帝国风物史》、《绝妙论著》、《中华帝国史》、《中国历史》、《中国通史》等早期介绍中国的书都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过详细的描述,因此欧洲的皇帝们也希望建立像中国那样的制度,而法王路易十四的改革就成为了中国政治制度在欧洲的第一次实践。

1661年,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法王路易十四对中国非常感兴趣,法国长年的战乱让这位国王决心利用中国的政治制度对法国进行改革,这就是后来改变欧洲历史的“路易十四改革”。

路易十四改革主要是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路易十四宣布亲政时废除首相职位,改设御前高级会议,并亲自主持御前会议,听取大臣报告,签署一切国事公文,直接控制了中央最高级行政权。在地方,派遣监督官,以国王钦差的身份控制地方,他还取消城市自治,改市政机关为委任制, 直接控制军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路易十四削弱贵族的势力后,但没有将贵族杀死或流放,而是修建凡尔赛宫供这些贵族进行享乐。

1691年5月法国传教士白晋从中国回到回到巴黎,路易十四命令白晋写成了《中国皇帝》和《康熙皇帝》两本书,以便自己对中国政治制度进行进一步学习。

路易十四进行改革后,俄国彼得一世、普鲁士胖特烈二世、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也都效仿路易十四进行了改革,再后来日本的明治天皇也效法欧洲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路易十四建立的这种制度在政治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