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刘邦听了,也觉得韩信乃开国第一功臣,不能要杀便杀,便将他贬王为侯,暂且搁置,以观后效。

韩信受此打击之后,心怀忧愤,整天过着不愉快的日子。就在这时,久未谋面的刘邦和韩信终于有了一次见面谈话的机会。韩信本善于恭维,便抓住这个机会,适时适事地把刘邦恭维了一番,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两人的话题是从评论将士开始的,但各持的见解不同。刘邦问韩信:“你看我有统率几万大军的能力呢?”

韩信答:“陛下最多只能统率十万左右的大军吧!”

刘邦又问:“那么,你呢?”

韩信一笑:“在下当然是多多益善!”

刘邦也笑着问:“那你又为什么被我所用呢?”

这时,韩信开始巧妙地恭维了:“陛下虽然没有‘将兵’的才能,却具有‘将将’的才能。在下之所以被陛下所用,道理也在于此。而且陛下的那种本能是天生的,不是普通人所能具有的。”

韩信如此的恭维,其运用之巧妙堪称一绝。当时刘邦被恭维得浑身通泰。至于他到底如何作答,史书未作记载,但由后来韩信复出就可想而知了。

你在生活或工作中也可以恭维别人,但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恭维呢?

每个人都有希望,年轻人寄希望于自身,老年人寄希望于子孙。年轻人自以为前途无量,你如果举出几点,证明他的将来大有成就,他一定十分高兴,视你为知己。你如果称赞他父母如何了不起,他未必感到高兴,至少你要说他是将门之后,把他与他的父母一齐称赞,才合他的胃口。

但是老年人则不然。他自己历尽沧桑,几十年的光阴,并未曾达到他预期的目的,对于自己,已不再十分自信,不再有十分希望,他所希望的,是他的子孙。你如果说他的儿子无论学识能力都胜过他,真是个难得的人才,虽然你是抑父扬子,他不但不会责怪你,反而十分感激你,口头连说“未必,未必,过奖了”。他的内心,却认为你是慧眼识英雄呢!

对于商人,你如果说他学问好,道德好,清廉自守,乐道安贫,他一定是无动于衷。你应该说他才能出众,手腕灵活,现在红光满面,发财即在目前,他才听得高兴。

对于官员,你如果说生财有道,定发大财,他一定不高兴。你应该说他为国为民,一身清正,廉洁自持,劳苦功高,他才听得高兴。

对于文人,你如果说他学有根底,笔下生花,思想正确,宁静淡泊,他听了一定高兴。

别人做什么职业,你就说什么恭维话。了解对方的职业再说恭维话,这是应该特别注意的要诀。这样做,能为你与人良好的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恭维也要拿捏有度。令人感到见外的恭维话,不仅会在无意中将彼此的距离拉开,更有防范他人侵犯的意味。如果反复滥用或过度恭维,就会显得肉麻而令人小心,如果言不由衷,那就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表扬的妙用

某高校的一年级正在进行军训课程的验收测验,一位学生因学习不认真,三次打靶都失败了,使全班的总成绩成为全年级倒数第一,该班级的同学个个垂头丧气。打靶回来的路上,老师拍打了一下这位学生的肩膀,笑着说:“嗨,三次你都打中了靶子以外的地方,也真是不容易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章 成功表达的方法(14)

老师一句充满幽默的“赞扬”引发了同学们的笑声,连这位学生也忍不住笑了,但笑过后,他抓抓后脑勺,想想自己拖累了全班的成绩,也觉得很不好意思。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孔融十岁那年,有一次到李膺家做客,当时在场的贵宾们都是社会名流,眼见孔融应答如流,众人对他称赞有加。

但是,其中有一位名叫陈韪的大夫却不以为然,讥讽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也聪明。”

孔融立刻回答道:“我想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在此,孔融不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以问作答地把对方的“炮弹”给弹了回去,同时,言语之间还带有“明褒暗贬”的意味,表面上是在称赞大夫陈韪聪明,实则是讽其愚蠢。

上述第一例中,如果老师这样对那个同学说:“你这次打靶,三次鸭蛋,全班都被你连累了。你也太不认真了。”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会使这个学生从此视打靶为畏途,还可能造成班上其他同学对他的不谅解与责怪,引发不满的情绪。

而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