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 (第1/4页)

“对,对对,不能开战啊。”相当不少的文武官员都不赞同三面开战——这倒不是说这些人都是软骨头,而是三线开战的局面实在太过恐怖。内患不断的大明朝廷实在承担不起。当然了,也有居心不良的角色,比如御史陈新甲就煽风点火道:“大明与蒙古友好相处了五十七年,朝廷无后顾之忧,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师旅无调遣之劳,怎么忽然之间就战火重开,刀兵相见了?这到底是谁的责任?微臣认为皇上应该下旨彻查一下,必要时,可以惩处一下这个官员。”

“胆怯避战者,皆妇人也!”主和派叫嚣得厉害的时候,主战派官员忽然响起一个愤怒声音,“不仅都是妇人,而且还都是一群误国误民之庸臣!还别说鞑靼现在还没把恐吓要挟的使者派过来,等鞑靼的使者来了,你们还不得尿裤裆啊?”

咆哮声中,素来比较圆滑的余煌站了出来,铁青着脸喝道:“鞑靼军队都打到了家门口了,你们这些人竟然还想求和?还在幻想着虎墩兔会和大明延续盟约?难道真要把那些在边关浴血奋战的大明将士手脚都绑起来,让鞑靼军队打到北京城下奸淫掳掠,肆意荼毒我大明百姓,你们的美梦才会醒么?难道你们认为,没有虎墩兔的暗中默许,他的大儿子敢出兵偷袭我大明腹地吗?”

“没错,象虎墩兔这样的化外蛮夷,你对他越忍让,他就越得寸进尺!”打虎亲兄弟,张大少爷的另一个拜把兄弟刘若宰也站了出来。向明熹宗拱手大声说道:“皇上,千万不能忍让!虎墩兔先是派遣大军驻扎在我大明边境,威胁我边境安宁,又暗中纵容他的长子挑衅我军,继而出兵犯境,偷袭我大明宣府腹地,这已经是鞑靼首先向我大明开战了!我们如果还是一再忍让,继续求和,那么虎墩兔只会蹲鼻子上脸,认为我大明软弱可欺,反过来更进一步欺凌我大明朝廷,对我大明予取予夺,稍有不满便以开战要挟,那才是真正的后患无穷啊!”话音刚落,主战派文武官员一起叫好,纷纷附和。

“有道理,朕也是这么认为。”平时里很是给人软弱印象的明熹宗这次一反常态,冷哼道:“朕的父皇和祖父都教导过朕,对于化为蛮夷,可抚可讨也可战,就是不能对之屈膝求和!否则的话,这些蛮夷只会得寸进尺,骑到我们大明脖子上作威作福!朕的意思是。派一个使者去察汉浩特面见虎墩兔汗,要求他对额哲偷袭我大明腹地一事做出解释,如果他的解释让朕满意,那继续延续盟约也好,可他如果执意要打,那就打吧!”

“吾皇圣明!正是这个道理!”主战派官员齐声欢呼,很是庆幸自己们这个木匠皇帝多少还继承了一些祖上的血性,誓不向外族低头——要是换成了宋徽宗,这些主战派官员可就有得哭了。那边的主和派官员则个个如丧考妣,心知来年的日子恐怕很难过了。这时候,熹宗年间任期最长的兵部尚书王永光站了出来。小心翼翼的说道:“皇上,鞑靼蛮夷背信弃义,偷袭我大明边境,确实可恨,不给他们一点教训,确实也难消皇上的心头之恨。只是微臣认为,能不打,最好还是不打的好。”

“王爱卿,你是堂堂兵部尚书,难道也想向鞑靼低头么?”明熹宗皱着眉头问道。王永光吓了一跳,赶紧解释道:“皇上误会了,微臣的话还没说完,微臣的意思是能不打的话,最好不要打。因为我大明国内陕西贼乱未平,辽东又有建奴虎视耽耽,倘若又与蒙古开战,那么我大明的战线也将长达万里,大明军队纵然将士用命,舍身为国,也必然是顾得了头,顾不了尾,在调兵遣将方面捉襟见肘,所以微臣认为,皇上在与鞑靼谈判之时,可以稍作忍让,暂时稳住鞑靼诸部,待到平定了陕西贼乱和辽东建奴,再提王师北上,兴兵报仇不迟。”

“皇上,老臣也认为可以暂时忍让。”中立派的领头人张惟贤也站出来,拱手说道:“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大丈夫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大事,勾践若无卧薪尝胆,怎能复国报仇?韩信若无胯下之辱,又怎能逼得霸王乌江自刎?所以老臣也认为。对鞑靼可以稍作忍让,暂时稳住他们,待到大明军队腾出手来,再找他算帐不迟。”说到这,张惟贤又诚恳的补充一句,“那怕是先腾出一只手来也行,自天启元年以来,先是西南叛乱,后是陕西贼乱,再加上辽东建奴,我大明一直处于两面作战的情况——这也证明我大明朝廷足支撑两个战场的同时作战,所以我们只要先把陕西贼乱和辽东建奴平定一个,就可以腾出手来收拾蒙古鞑靼了。”

“皇上,微臣也赞同张国公与王大人的看法。”张大少爷的座师吏部尚书张瑞图站出班列,沉声说道:“微臣认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