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罗斯·金

公交战线上的劳模李素丽说:“如果你把工作当作是一种乐趣,那么,工作会越做越好。如果你能找到工作的乐趣,那么,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高考时,李素丽按照自己的意愿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但是她以12分之差没能考上大学。落榜后的李素丽,当了一名公交售票员。

在售票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李素丽通过多年的实践和一点一滴的积累,练就了能根据乘客的不同需求,给他们最需要的服务的本领。老幼病残孕,最怕摔怕磕怕碰,李素丽就主动搀上扶下;上班族急着按时上班,李素丽见到他们追车就尽量不关门等他们;外地乘客既怕上错车,又怕坐过站,李素丽不仅百问不烦,耐心帮他们指路,还记着到站提醒他们下车;遇到堵车,她就拿出报纸、杂志给乘客看,以缓解他们焦急的心情;看到有人晕车或不舒服想吐,她会及时地送上一个塑料袋;遇到不小心碰伤的乘客,她赶紧从特意准备的小药箱里拿出常备的“创可贴”……

热情真诚地为乘客服务的李素丽赢得了广大乘客的尊敬,被人们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从1992年起,李素丽先后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职业道德标兵”、“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等多种荣誉称号。

1999年12月10日,李素丽组建了“北京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在北京市首次为百姓出行、换乘车提供24小时的交通信息。从三尺票台到信息平台,从售票员到“李素丽热线”的负责人,37岁的李素丽接受了新的挑战。

从车厢到热线,李素丽岗位变了,但真情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没有变。工作20多年,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人们从李素丽身上看到的始终是真诚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关怀。难道李素丽真的没有感觉到累或烦吗?李素丽的回答是:“做什么都累,关键是你要把它当乐趣。”

评判工作是否平庸的关键不在于工作的性质,而在于人们从事这些工作的动机、兴趣和热情。用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激情从事工作,就一定能做出出色的工作,否则只能导致平庸。

人生最有乐趣的事情莫过于工作。即使你的处境再不如人意,也不应该厌恶自己的工作,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厌恶工作更糟糕的事情了。如果环境迫使你不得不做一些令人乏味的工作,那你应该想方设法使之充满乐趣。用这种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无论做什么,都很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人可以通过工作来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工作来获取经验、知识和信心。你对工作投入的热情越多,决心越大,工作效率就越高。当你抱有这样的热情时,上班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工作就变成一种乐趣,就会有许多人愿意聘请你来做你所喜欢的事。

现在有很多报道说,一些拥有渊博的知识,受过专业训练,朝九晚五穿行在写字楼里的高级白领,精神方面的健康越来越让人担忧。他们是一群孤独的人,不喜欢与人交流,不喜欢星期一;他们视工作如紧箍咒,仅仅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出来工作;他们精神紧张、未老先衰,常常患胃溃疡和神经官能症,虽然拿着不菲的薪水,但是他们并不快乐。这原因很可能是他们压根就没找到工作中的乐趣,没把工作当成他们喜爱的一种活动。

一个人工作时,如果能以精益求精的态度,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不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不会觉得辛劳。如果我们能以满腔的热忱去做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艺术家;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不平凡的工作,也绝不可能成为艺术家。各 行各业都有发展才能的机会,没有哪一项工作是可以藐视的。

如果一个人鄙视、厌恶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必遭失败。引导成功者的磁石,不是对工作的鄙视与厌恶,而是真挚、乐观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我常常听到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抱怨自己所学的专业,说自己是多么的不喜欢这个专业,这个专业是多么的没有前途。于是我试着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所学的专业与个人的志趣南辕北辙,那么,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它呢?如果已经为你的专业付出了四年的时光甚至更多的时间,这说明你对自己专业虽然谈不上热爱,但至少可以忍受。

所有的抱怨不过是逃避责任的借口,无论对自己还是社会都是不负责任的。如果你掌握了这样一条积极的法则,如果你将个人兴趣和自己的工作结合在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