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学而第一 1。1(1)

子zǐ曰yuē:“学xué而ér时shí习xí之zhī,不bú亦yì说yuè○悦乎hū?有yǒu朋pénɡ自zì远yuǎn方fānɡ来lái,不bú亦yì乐lè乎hū?人rén不bù知zhī而ér不bú愠yùn,不bú亦yì君jūn子zǐ乎hū?”

这三句不需要解释了,都懂。

先别忙着说都懂。我问你,孔子这三句话,一会儿讲学习,一会儿讲远方来客,一会儿讲知人不知人的……是不是有点乱啊?

这个……

我再问你,这三句很平常的话,孔子为什么要用反问句?通常我们使用反问句,一定是发生了什么问题……

嗯,他为什么不正面讲呢?比如:学而时习之,很悦;有朋自远方来,很乐……

是啊。我想,眼前这本《论语》,不是孔子在家里独自一个人写的,里面的孔子语录,

大多是回答学生的提问,或者是针对某些具体事情有感而发……

你是说,孔子这三句话,是针对某个同学讲的?

是的,一定是孔子对班上的一位同学有意见,那天下课后特意留下他,关照了几句……这位同学呢,平时功课很好,但最大的问题是不太合群,有点孤僻——对了,你们班有没有

这样的同学?

嗯,有一个,就是刘雨辰,功课也很好,老师都很喜欢她,可她总是一个人,不怎么和我们一起玩,我们玩的时候也不大叫她。

孔子的这位学生,大概和刘雨辰一样,平时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同学们在一起演习礼乐,他却一个人关门读书;同学们为远道而来的朋友举办聚会,他也没兴趣参加;同学之

间有什么误会,他总是耿耿于怀……

哦,是因为他不太合群,所以孔子才留下他,对他说……

孔子对他说:“学了之后,时常和大家一起练习,不也是很开心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方来看望大家,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你,你却不抱怨,不也是很君子吗?”

这三句话,讲的就是一个合群的道理……不过,这里说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吗?

学习的“习”字,我们通常解释为复习、温习,其实孔子这里讲的习,是大家一起练习、演

习。孔子教的不是数学、语文、外语,他教的是礼仪、音乐、舞蹈、诗歌、射猎、驾车等,

是需要大家一起互动、一起演习的……

很有趣啊,他专门教一些副课……

他觉得这才是主课,他教这些课程,就为了让大家在一起,学习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和规矩,培养合群的快乐感觉。

君子,就是一些合群的人吗?

是啊。通常越聪明的人,越不容易合群,他们一般比较自以为是,也比较敏感——比如

说,有同学误解了你,或老师不赏识你,你心里会抱怨、会思前想后吗?

这个,没那么严重吧,郁闷会有一点。

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即使人家误解你不赏识你,你都看得开,不郁闷也不

抱怨,这就像个合群的君子了。

所以,这一段应该是孔子关照那个优秀学生,除了人聪明、功课好,还要学会与人相处——这道理,其实也蛮简单。

简单的道理,要做到也不容易。孔子喜欢的,是大家相处,都有一种心胸很开阔的君子

之乐,一种单纯的、合群的快乐。

这很重要吗?要放在《论语》的开头……

要知道,当时的社会很混乱的,不要说抱怨和郁闷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事天天发

生,到处是诱惑和竞争,人与人的关系非常紧张——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有一班优秀的子弟

,在老师带领下,远离名利的争夺,保持着单纯的学习之乐、朋友之乐,是不是很难得啊?

是,是有点“不亦乐乎”——这后来成了一句成语。

学而第一 1。1(2)

这个成语的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后多用来表示极度、非常的

意思。

[造句]

不亦乐乎——要开学了,同学们在新教室里,有的打扫卫生,有的出黑板报,有的排练小品,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学而第一 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