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蟾锌�厮担骸八挡罹�100年有些夸张,差距50年有些保守,应该差距在80年左右吧!”ō米ō花ō书ō库ō www。7mihua。com

作为经济学家,会通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电力消费量等方面的各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中国各行业、各地区和日本的差距大有不同。我近日参加在大阪举行的第六届中日经济研讨会,从中日企业家的言谈中亲身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

中日经济是互补的,中日的经济界人士大都喜欢用这个时髦的词汇。究竟如何互补,广汽集团老总张房有说得明白,日本有技术,中国有劳动力和资源,他骄傲地宣布“广汽已经成为本田最优秀的海外工厂”。

中日互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解决了就业,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双赢”,但对环境破坏的弊端日益凸显,将来需要花辛辛苦苦挣来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还债。如今,资源也成了中国的短缺品,我们不再骄傲地认为自己“地大物博”,竞争力不过是廉价的劳动力。然而,一旦有其他地方,如越南,出现更为便宜的劳动力,工厂很快就会搬走,剩下一片废墟。2005年发生“涉日”游行时,日本对华投资减少,企业考虑转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此看来,中日之间的互补是不均衡的,中国是乙方。

丰田和中国企业的合资,正是中日互补的典型模式。在热火朝天的建厂、造车、卖车后,在中国工人没黑没白的辛劳后,利润大都流向日本,中国不过是赚了一点可怜的加工费。

当然,中国是“世界工厂”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中日处在产业链的不同位置,两国经济界人士都非常清楚。社会科学院日本所研究员丁敏和

我聊天时说,日本掌握的是核心技术,我们处在边缘,我们挣了打工钱。

为什么我们处在边缘,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核心的、先进的技术。

资源短缺、国土狭小的日本,发展到今天靠的是技术领先,业内人士常说,美国人掌握标准,站在最高端;日本人掌握技术,站在中间;中国人有的是力气,只好在底端做苦力。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企业缺少资金、技术和管理,于是采取拿来主义,最具典型的是汽车业的“以市场换技术”,结果市场给了人家,技术没学来。

技术方面差多少,举几个例子就清楚了。中国准备建造高速铁路,就引进法国的TGV还是日本的新干线而热烈讨论,可别忘了,新干线是日本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技术;吉利、奇瑞等国产汽车品牌破土而出,红红火火,但业内人士清楚,大街上的吉利豪情恐怕比不过日本60年代就已经淘汰的夏利,再想想丰田上百款车型的技术储备,差距之大不能忽视。数码产品方面,更是日本技术独步天下,热衷于抵制日货的人买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时大都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没有国货可以替代,除非你不买。

第一章 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什么(4)

说到技术方面的差距,不由自主地想到2010年参观世博会日本馆和中国馆所受的震撼。日本馆里的高科技演示,充分展示了未来的方向:机器人排着队,给观众演奏交响乐;汽车已不再是汽车,而是“移动技术”,人可以像穿衣服一样把“汽车”穿在身上,享受自由自在移动的乐趣。而中国馆,展示的无非是老祖宗留下的古典音乐和古典家具。

在大阪的松下展示中心,有100寸的液晶电视;如果石油价格飞涨,丰田的燃料电池汽车会迅速占领市场;在神户,政府耗资上百亿日元进行基础研究,向医疗尖端领域进军。这绝不是给日本企业做广告,它们靠着技术的领先,站在产业的上游,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形成互补。按照日本企业界人士的逻辑,随着经济全球化,开展商务活动时单靠一个国家能力有限,应当以国际分工方式来提高生产能力,中国是日本最好的国际分工对象。。buuyu。

对这种流行已久的国际分工论、比较优势论,应该仔细分析。非洲的资源和欧美的技术应该是互补,可惜结果是资源的销售没有换来非洲的繁荣。

关于这个问题,我赞同钟庆先生《刷盘子,还是读书?》一书的观点: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气派的摩天大楼、轰鸣的制造工厂和耀眼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是根本,技术,拥有技术的人,拥有这些人的国家,才是最具竞争力的。因为高楼大厦可以被地震毁掉,海外投资随时可能撤走,工厂也可以迁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