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页)

挂毯带回国后,立即引起亲友的兴趣,于是,他们便打来越洋电话,寄钱来向旺堆订购。这样的越洋生意,旺堆一个月能接到好几起。

看到老外这么喜欢手工挂毯,旺堆真想把店子开到美国和欧洲去。但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他知道,凭借自己眼下的实力还做不到这一点。为了积蓄自己的力量,为将来打好基础,2001年9月,旺堆将年仅10岁的儿子登增昆金送到了美国学习。他希望儿子能在美国学有所成,以后成为自己的手工挂毯在美国的“总代理”。送儿子到美国学习,旺堆每年要花十多万元钱,但旺堆认为这很值得,因为在经营过程中,他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水平低对事业发展的制约。目前,旺堆正想方设法,准备在内地设经销点,向内地喜爱西藏文化的朋友们推销他的手工挂毯。旺堆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走出牧区想找一份小工的普通牧民了,在十几年跌跌撞撞的过程中,他的思路越来越开阔,已经彻底地完成了从一个牧民到一个商人的转变。旺堆在创造财富神话的同时,也证实了当年的向往和判断是正确的:在日喀则一望无垠的牧区之外,果然有着更精彩的地方!

点评:如何从相对中寻找财源

经济学中有一个分支叫短缺经济学。在商业上,一般来说短缺就意味着赚钱机会。旺堆牧区家乡的绿松石非常丰富,河里随便捞捞就是一大堆,但想买面小镜子、买个小梳子就非常不容易;拉萨城里镜子、梳子有的是,一堆一堆,但绿松石之类的东西则是稀缺产品。旺堆将家乡的绿松石背到拉萨,将拉萨的小镜子、小梳子背到家乡牧区,将相对的丰富与相对的短缺来了一个对流,很容易就赚到了大把钞票,完成了原始积累,这是对短缺经济学最简单的理解和最朴素的运用,成效显著。

第46页。商业眼光成全了她

经济学家说,货币只有在流动中才能产生增值,商品也是一样。在流动中产生的这种增值,就是商人利润的来源。

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最初生产皮鞋、服装之类的产品只在本地卖,后来本地市场饱和了,他们就将这些产品向上海、北京等地“运动”,上海、北京又饱和了,他们又将这些东西向甘肃、青海、新疆“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温州人发了大财,成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同样,向上海倒哈蜜瓜、葡萄的新疆人,向北京倒西瓜、蔬菜的海南人,都有不少发了财的。这是利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间的物产不同而赚钱的案例,其实利用的就是地区间在商品和物产上的相对短缺,和旺堆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旺堆做得是双向流通,和远程货车一样,往返都拉货,不空驶,所以赚钱要更快一些。。buuyu。

除了地区间的相对短缺可被有心商人们用来赚钱外,聪明的商人还善于利用同一地区丰富商品市场上品种的相对短缺赚钱。一般来说,利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物产和商品的相对短缺来赚钱,更多赚得是苦力钱,是跑来跑去的辛苦钱,而利用同一地区丰富商品市场上的相对短缺品种来赚钱,则需要有更好的眼光和更高的智慧。首先,你需要发现哪些是短缺品种,这很不容易,在商品极大丰富的市场上,一个人很容易将眼睛看花,从而将目标看错;其次,在很多情况下,你还需要亲自动手制造这些短缺商品。但它的利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是丰富商品上相对短缺的品种,所谓物以稀为贵,一般都能卖到比“大众化”商品更高的价钱,使商人在同样的时间段内,在同样的体力、物力和资金投放下,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以旺堆做手工挂毯而论。一般人如果看见别人在做机制挂毯赚了钱,也会跟着做机制挂毯,这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从众心理。旺堆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你做机制毯,我就做手工毯,第一,既避开了同行间的竞争,相互杀价;第二,又使产品出现差异化。而且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相对机制毯,手工挂毯是稀缺品种,所以,旺堆能够赚到比一般人更多的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个目光深远的人,从旺堆的故事中你可以学到许多东西,而不只是简单地看一个热闹。

案例分析:商业眼光成全了她

丛华滋是山东威海人。威海刘公岛因悲壮的甲午海战而天下闻名,而丛华滋却以胆量大、水性好、脑子好使闻名。

说到丛华滋的胆量和水性,不得不提到一件事,这件事至今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事情发生在1992年冬天,海军驻岛部队的一艘运输船被缆绳缠住,想了很多办法都解不开。这时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