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1/4页)

,〃袁崇焕背叛朝廷,欺君罔上,私通敌国,如同叛贼,是可忍,孰不可忍?〃崇祯是最反对、最讨厌提及议和的。他认为大明乃天朝帝国,而后金是由女真族发展起来的一个小小县级属地。怎么可降尊与他们平起平坐地议和呢!

一旦有人提起,他便气恼,更何况又是桀骜不驯的袁崇焕呢?他根本不去思索袁崇焕为什么要与皇太极议和?袁崇焕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也不去追思袁崇焕上次正是通过议和,方赢得了时间、赢得了宁锦大捷、赢得了辽东防线的稳固,而是一听〃议和〃二字便火冒三丈!特别是经过温体仁和谢尚政一番别有用心的调唆以及断章取义的揭发后,崇祯朱由检对袁崇焕竟如此胆大包天、不经朝廷私下议和之举,简直是怒不可遏!他用颤抖的双手伸向跪在面前的谢尚政:〃爱卿为朕除害,忠心可嘉!平身赐座!〃

谢尚政依照温体仁的叮嘱,并未闻旨起身,而是仍然跪在地上:〃微臣……还有……〃

〃还有什么?〃崇祯双手扶起谢尚政,〃有朕掌管天下,爱卿有言,不必忌讳!〃

谢尚政抱拳躬身:〃陛下!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乃次辅钱龙锡密语手书所致。〃

崇祯一惊:〃哦?还有密语手书?〃

谢尚政:〃手书末将亲眼目睹,钱龙锡密语写的是:文龙可用则用,不可用则除。〃

〃私结朋党,内外成奸!〃崇祯一反常态地气得大叫起来!这又是温体仁对崇祯的致命一击!因为他清楚,崇祯皇帝是外防与敌议和,内防朋党成奸。崇祯上台伊始便谨防朝廷大臣与封疆大吏的内外勾结,历朝历代因朝臣内外勾结而导致宫廷政变的屡见不鲜,这是崇祯最为警惕和忌惮的。故此他一听私党,便暴跳如雷,气得浑身颤抖,咬牙切齿地说道,〃国有奸臣则危,国除奸臣则安!只有除奸才能得贤,方可治国平天下!〃

第84节:己巳之变(13)

翌日的皇极殿内,尽管文武百官列满朝堂,但偌大的宫殿内仍如同无人一样的鸦雀无声。

袁崇焕的通敌罪证……皇太极亲笔书信,正在大臣中传阅,除轻微的沙沙声外,只见有的摇头叹息,有的惊愣无语。

崇祯以天子威严端坐龙案,眼里却饱盈泪水,声音里也带有几分内疚:〃是朕不德不明,误用奸邪,误用了袁崇焕!众爱卿都看到了:通敌议和,罪大恶极!证据确凿,毋庸置疑!〃他擦去泪水,仰起头来,〃朕悉请群臣,当朝公议。〃

崇祯尽管表情严肃而又沉重,声调也痛心疾首,但首辅韩■和次辅钱龙锡却不由得都紧皱起眉头。

新任监察御史毛云龙怀抱象笏躬身上前:〃陛下!袁崇焕通敌议和,引狼入室,真相大白,毋庸多言。臣以为:夷虏犯京,生灵涂炭,百姓遭劫,皆袁崇焕纵敌议和所致,恶迹累累,国法难容,论罪当诛,以安社稷!〃

不少大臣连声附和:〃论罪当诛!当诛!〃

温体仁更是气势汹汹,上前参奏:〃陛下!微臣现已查明,文龙被杀,钱龙锡发推刃之谋,袁崇焕效提刀之力;夷虏犯京,首辅束手无策,坐视成败。臣以为:袁崇焕议和通敌,罪大恶极,当灭九族!次辅欺君,首辅误国,一并罢职查处!〃

〃既然有人请罢,老夫何不请辞?〃韩■见自己被温体仁点名参奏,虽说气愤莫名,但却没有分辩,也没有贪恋首辅的权位,而是顺坡〃请辞〃。可在他正想退回朝班时,猛地看到温体仁那一脸得意的奸笑!生性耿直的韩■立时又返转身来,跨步上前启奏,〃陛下!君待臣义,臣对君忠!恕臣冒犯龙颜:陛下贵为天子,岂能对朝臣不仁不义?〃

这不是公然指责朕吗?崇祯心中怒起,但脸上却未表现出来,只是惊诧地问道:〃朕为仁义之君,岂能不仁不义?〃

韩■决心孤注一掷,他热泪盈眶地说:〃老臣记忆犹新:陛下命崇焕为督师,曾以'任而不疑、信而不疑'这八个大字诚待崇焕,亲授尚方宝剑,声声托付崇焕一切可便宜从事!臣记得袁崇焕所谈恢复辽东方略时,其中即有'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如今'一切可便宜从事'的袁崇焕据此以'和为旁招',与敌周旋,何罪之有?老臣细阅皇太极议和书信,看不出有何不妥之处?〃

〃既有书信,即为通敌!〃崇祯冷视一眼,因韩■与袁崇焕有师生之谊,对其早有成见,今又见他在朝堂之上公开指责顶撞,故而恼羞成怒,〃你为座师,他为学生,亲者为近,已使爱卿黑白不分,敌我不辨!〃

韩■并没有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