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1/4页)

特里夏·欧伯莱恩(Patricia O’Brien)在1974年的研究报告《单身女人》(The Woman Alone)中写到的那样,单身女人之所以受到羞辱,其中部分原因是有些人一想到一个没有婚姻的女人没有婚姻和孩子也能感到完整就很不舒服:“在历史上那些对女人的批评与攻击之词究其本质,就是对女人在婚姻和孩子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去实现自我的恐惧。” 在《性与单身女郎》出版后的那些年里,媒体对于单身女性的描写经历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没有丈夫的女人拥有快乐,过着一种满足的生活。另一方面,妻子们则是新的奴隶,在电视的脱口秀节目里讨论着她们粗暴的丈夫。 1966年,连续剧《那个女郎》在电视上第一次介绍了一个女郎,她没有为了自我确认、经济支持或者是社会认可去寻找一个丈夫。这一喜剧在1966年到1971年之间播出,担任主角的马洛·托马斯(Marlo Thomas)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女演员,在二十几岁的时候离开了父母来到纽约。当托马斯对美国广播电视公司电视台提出这个主意的时候,男性主管想让她扮演安·玛丽(Ann Marie)的角色,要和一个阿姨或者是一个小弟弟生活在一起。托马斯的公司拥有那个计划,她自己那个时候还没有结婚,拒绝了这个安排。当节目开始而她扮演的角色将永远都不会结婚的时候,她发表了很激进的声明:“如果她的故事以结婚告终,‘年轻女性’也许会认为这是获得幸福的惟一途径。” 安·玛丽是一个美丽而时髦的女郎,对男性和女性都很有吸引力。她很有抱负却从没有侵略性。老是妨碍她的父亲,全心爱着她的男朋友唐纳德(Donald)是她的保护者。很偶然的,这个节目触及到了单身女人所面临的危险(在一个情节里,安·玛丽遭到抢劫,还有一次她接到了猥亵电话),但是这里没有提到那些后来在描写单身女性时很流行的危险。安·玛丽从来没有被男友抛弃。她也没有怀孕的恐慌,似乎她和唐纳德保持着纯洁的关系。 观众也从来没有看到安·玛丽为唐纳德是否会把订婚戒指戴到她手上而焦急不安。在这个连续剧的最后一集中,他们两个人订了婚,尽管他们的婚礼从来没有展现。最重要的一点是安·玛丽是一个解放了的女人,连续剧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她带着唐纳德去参加一个“妇女解放”聚会。 《那个女郎》在收视率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吸引了一大批从18岁到35岁之间的女性观众。年轻的已婚女性尤其对这种她们不曾经历过的生活着迷。在这部电视剧播出后的很多年里,托马斯评论观众的反馈:“实在是很让人惊异,我们收到了那么多信。那么多的信!一个星期有3000封到5000封信!年轻女性说:‘我知道你的感觉。不要和唐纳德结婚!你就保持单身好了。我已经结婚了,还有了两个孩子。我今年23岁,我希望能像你一样,和男朋友生活在纽约……” 单身女郎作为女性偶像被玛丽·里查德(Mary Richard)在《玛丽泰勒摩尔秀》(The Mary Tyler Moore Show)中扮演的角色进一步巩固,这部电视剧在1970年9月开始播出。观众们对摩尔于1961年到1966年间在《迪克·范·迪可秀》(The Dick Van Dyke Show)中扮演的劳拉·皮特里(Laura Petrie)已经很熟悉,那是一个整天得意洋洋的妻子和母亲。劳拉·皮特里和安·玛丽是相反的两个角色,她放弃了很有前途的舞蹈事业,结了婚,到郊区生活。在这部电视剧中的单身女性,喜剧作家萨莉·罗格斯(Sally Rogers)和劳拉·皮特里很像,是前女性主义者的敏感性的产物。由罗斯·玛丽(Rose Marie )扮演的萨莉(Sally)已经成为为人们所熟悉的单身女性的老套人物——一个本来很俏皮的女郎因为经历变得越来越喜欢冷嘲热讽。她很想找到一个男人,但是同时又害怕求婚者,因为她“女性主义”得不够。对单身的职业女性的描述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号召女性回到家庭的思潮是一致的,都是把家庭主妇说得十分光荣,质疑职业女性的价值。在那之前,职业女性就像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简·亚瑟(Jean Athur)和罗莎林德·拉塞尔(Rosalind Russell)在电影中扮演的那样,活泼、满足甚至是对男性有吸引力的。

第七部分不做妻子(5)

玛丽·里查德返回到了这一传统。她塑造的角色,是一个在订婚后搬到Minneapolis,和安·玛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