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1/4页)

我心里一阵感激,不由自主地坦白说:“我需要帮助!”

这位先生二话没说,拎起我的箱子就朝飞机走去。来到机舱门口,他又问我:“你在哪一排?”

“23排。”我回答。

于是,箱子被放在23排的座位旁边。而我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来得及对他说,这位先生已经穿行在机舱拥挤的人流中了。

在这次旅途中,“你需要帮助吗”一直在我耳边回荡着,心里也有一股暖流在流淌着。我想,如果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都能听到这样温暖的话语,得到及时的帮助,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多么和谐啊!

这件事,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想,快乐的人生不就是在帮助人和互相帮助中体会到的吗?于是,“快乐人生三句话”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成为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助人多快乐

“助人为乐”,说起来简单,但要体味到“乐”却并不容易。这种习惯要从小培养,这种心态也要从小体会。

人们常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你心灵这片土地上,从小播下“助人为乐”的种子,长大后,就会关心别人的疾苦,多为他人办好事,体验到人生的快乐;如果种下“自私自利”的种子,长大后只会注意自己的事,怎么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又怎么能获得快乐呢?

现在,社会上流行这么一句话:“有困难找民警。”可是,在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六(2)中队里,同学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有困难找子贺。”

子贺就是六(2)中队的中队卫生委员周子贺。周子贺长着一个大大的脑瓜,耳朵和嘴巴也是大大的,看上去一副憨憨实实的样子,他对人、对事、对学习也确实有那么一股实在劲儿。“我能行!”“我来干!”“我帮你!”这些话他常常挂在嘴边。

班里总有一些爱丢三落四的同学,不是今天忘了带这个,就是明天忘了带那个,十分影响学习。起初,好心又细心的子贺常多带上几件同学们爱忘了的东西,借给他们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周子贺做了一个“子贺万能袋”,放上同学们常用的钢笔、铅笔、橡皮、尺子、毛巾等,真是应有尽有,为同学们解决了不少问题呢!为了让那些爱忘事的同学也养成好习惯,子贺在每件东西上都要写上一些“你又忘了,刮你鼻子”“下次要记得带上哟”等等非常有意思的忠告,慢慢地,同学们也就记住了,丢三落四的毛病也改了。

周子贺最爱干的活是午饭时为同学们分饭菜。热腾腾的饭菜一端进教室,子贺就拿着饭勺,你一勺他一勺地分起来。看到同学们狼吞虎咽地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子贺心里甜滋滋的。可是,轮到子贺吃的时候,饭菜早就凉了。有一次午饭吃的是红烧排骨,一人一块。班里有个挺能吃的同学,几口就把自己分得的那块吞了下去。接着,他又眼巴巴地看着菜盆里剩下的排骨。可是,菜盆里只剩下一块排骨了,那是属于子贺的。“给,这儿还有一块!”子贺看到这个同学还想吃,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那块排骨也让了出去。虽然子贺没有吃到香喷喷的排骨,只能一个劲儿地咽口水,但他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兴。

周子贺同学把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当成自己的快乐,所以他就比别人更快乐。同学们喜欢周子贺,选他当上了北京市崇文区的“十佳少先队员”。

周子贺的故事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你把最好的给了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回报。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会越多;你越小气,就越一无所有。

手拉手交朋友

在“手拉手”互助活动中,许多同学已经尝到了助人的快乐。一句“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使许多同学变得爱帮助人,从此有了新的朋友,而且生活得更加愉快和充实。

5.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2)

河北唐山韩城镇的陈欣同学说:

我这个人最讨厌别人要我帮助,有人要我帮助,我要么把他赶走,要么不理他。前几天,老师留的数学作业有点儿难,一个同学来问我,我忙闭上眼睛,不说话。他又问了一声,我听了,眯着眼,有气无力地说:“走走走,我还不会呢。”那位同学不高兴地走了。

开始,我认为这样做很“聪明”。但前些天看了《中国少年报》,我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傻瓜”。因为我这样做,没人会和我交朋友,等我请求别人帮助时也没人会理我。于是,我改变了心态,乐于助人了,我的朋友多起来。从中,我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