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很多新教徒进入东恰帕斯,根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新教徒和福音派人口分别占了20%到51%。有的是皈依新教之后来到这里的,有的是在此定居之后皈依新教的。教会为这些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组成的新社群提供了一个相互联接、形成凝聚力的纽带。与传统的天主教相比,东恰帕斯的新教在宗教活动和组织上带有更加*的特色。在高地地区,担任天主教教会职务的人通常需要向教会提供资助,资助越多,资助者获得的声望越高,而且在完成教会职务的任期之后,通常获得担任公共部门的职位的机会。也就是说,教会权力与政治权力是连接在一起的。然而,东恰帕斯的新教、福音派以及其他非传统宗教的长老、执事(deacon)不需要向教会提供资助,因此很多穷人有机会担任这些职务。同时,宗教权力与政治权力是分开的,即使是没有宗教职务经历的人也可担任公共部门的职务,这在恰帕斯高地地区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新教更受当地印第安穷人的欢迎。

恰帕斯的新教教会长期以来就尝试以土著玛雅语言传播福音,这是天主教会在殖民地时期曾尝试过,但在独立后放弃了的做法。整个恰帕斯的市场上出售土著人以他们自己的语言和风格演唱的新教和福音派的赞美歌磁带。这种传教方式不仅使非传统宗教更容易接近,而且有助于使长期以来即使在教会中也被视为二等公民的印第安人获得尊严,因为在天主教会内,教士只以西班牙语主持圣礼。这种做法,进一步促进了新教的传播。

天主教会也在新的形势面前寻求变革。除了来自新教的竞争外,60年代,世界和拉丁美洲的天主教会还面临着来自西方的物质主义和来自东方的共产主义无神论的双重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天主教会必须设法增强其对民众的吸引力,更新内部结构。1958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入主罗马教廷后,适应形势的要求,制定了天主教会改良主义的方针。他在1962年发布的《慈母与导师》通谕中,表现出关心穷苦人、主张社会正义的思想。1963年发表的著名的《人世和平》通谕中,提出两大意识形态集团实现对话和和平共处,谴责资本主义的剥削。1963年继任的保罗六世继承了约翰二十三世的思想,而且号召教会人士用具体行动改变现实。在这种形势下,拉丁美洲教会中的开明人士,特别是许多中下层神职人员,长期接触下层民众,了解他们的贫穷和苦难,认为教皇的通谕正确地分析了他们直接感觉到的问题,并愿意为进行宗教改革而努力。

萨穆埃尔·鲁伊斯·加西亚,1924年11月3日生于瓜纳华托州的伊鲁普阿托(Irupuato),父亲马克洛维奥·鲁伊斯(Maclovio Ruiz)和母亲瓜达罗佩·加西亚(Guadalupe García)在加利福尼亚做移民劳工时结婚,他是这对夫妇的五个孩子中的长子。萨穆埃尔·鲁伊斯·加西亚成长于一个传统的宗教家庭,自小接受宗教教育,1937年进入莱昂神学院。1947年,他被莱昂主教选中送往罗马的宗座格列高利大学(Gregorian Pontifical University)学习,四年后获得神学博士学位。1949年被任命为神父,1952年回到墨西哥,在莱昂神学院教授神学,并担任教士。1959年,35岁的萨穆埃尔·鲁伊斯·加西亚被任命为恰帕斯教区主教。1960年,他来到圣克里斯托瓦尔,当时他的思想以*和保守而著名。1960年前,恰帕斯主教管区覆盖整个州。这一年,成立了图斯拉古铁雷斯教区,1961年,又成立了塔巴丘拉(Tapachula)教区。这样一来,除这两个新教区之外的高地地区和东部低地便处于萨穆埃尔·鲁伊斯·加西亚主教的管辖之下,恰帕斯80%的土著人口居住在这一教区之内,其中土著人口最集中的是北部和中部高地、拉坎顿丛林,主要是乔尔人、策尔塔尔人、佐齐尔人集中的地区,南部考米坦(itán)和东南部格里哈尔瓦谷地印第安人口较少。

以上帝的名义(3)

就任之初,萨穆埃尔·鲁伊斯·加西亚对这个以贫困的土著玛雅人口为主的偏僻地区进行了考察,思想开始发生转变。同时,他的思想也受到60年代教会内部进步和改革潮流的影响。他参加了1962—1965年的第二届梵蒂冈会议。1968年8月,教皇保罗六世访问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接着,在工业城市麦德林,举行了第二届拉丁美洲主教会议。会议的最后文件为主教的行动制定了新的方针:通过交往唤起人民的觉悟;按照福音的思想维护穷人和被压迫者的权利,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