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克�灰欢�芄幌慈ニ�械拇瓷思且洌��撬�欢ǹ梢越��欠獯妫�顾�撬孀攀奔涞牧魇鸥�喾鬯椤! �

与泥土不同,水是透明的。尽管藏在深海底部的城墙因不见天日而成了绝对黑暗拢聚的处所,但只要去找,不怕大海捞针,你是找得到的。

当你想和一个人从头来过,想要制造新的自我,却又不可能割断那不忍让它保存的记忆,就把它沉入水中吧。就像城门水塘底下的村子,它没有自己浮出来的能力,只能隐约地在想象和水波的光线中乍现,不知虚实。若无人寻它,就要等上几百年、几千年,海枯石烂,重见天日之际已是无解的谜语。

同一条河

八月十九日

古希腊智者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尽皆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老友小西近著《猫河》里的诗句却说:〃踏进河里的绝对不会是同一只脚。〃万物皆流,人又怎能例外。

这一刻的自己和上一刻的自己必然是不同的,现在正在写着这行字的自己要比一分钟前的自己,多写了二十一个字。所以在这一刹那间,我变了。在刚才那一个句子写成的前后,有两个人的存在。

WWW。HQDOOR。COM▲虹▲QIAO书吧▲

第20节:八月(14)

为了保证我们穿越时间之后仍然还是同一个人,为了让我必须实现昨天做出的承诺,偿还过去负下的罪债,而不能轻易地以〃当日的我和现在的我不是同一个人〃推搪回避;哲学家专注探讨记忆的作用。正是记忆,不是别的,把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联系起来,使我历经时间的变幻还能统一,而不分裂。

但是有时候我们真的希望自己可以摆脱记忆的束缚,分身成散落在不同时段的异己。

每一段感情的发生与结束,其实都是场记忆的战争。受过伤害的,必将在新一轮关系的最初就迟疑畏惧,甚或仓皇退缩,因为他记得那么清楚。他害怕的,不是眼前的人,而是过去的人。他不只是在和新认识的朋友交往,他同时还在和自己的记忆协商、谈判与作战。对方可不知道,这样的关系何等艰难,因为与他角力的是一些过去的陌生人。

至于将要结束的关系,就更不用说了。我们都盼望眼前的河流就是忘川,它永远都不会是同一条河;而踏进去的人在出来的那刻,也就不再是同一个人了。

对不起什么

八月二十日

宽恕,首先要有一座剧场、一个舞台,以及两个角色:一个是犯了错的罪人,另一个是受害者。不可能也不应该有第三者的存在,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罪人请求谅解,也没有人可以代表受害者施予宽容。

舞台上的第一句台词是〃对不起,我错了,请原谅我〃。这句话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本身就是一种冒犯,说出这话的人正打算占用对方的宝贵时间,打算发表演说以坦承自己的罪行和犯错的原因。何其斗胆?他竟以为对方受害之后还得暂缓怒气,腾出时间来聆听自己?一个犯了错的人有什么权利要求这样的空白呢?所以这句话〃对不起〃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因此,在一切请求宽恕的剧情上演之前,祈求宽宥的罪人先以再度的错误来说明自己的身份:〃你看,我又错了,我果然就是那个犯罪的人。〃而他那句开启宽恕逻辑的〃对不起〃,就有了双重的意义;表面上是要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向对方致歉,底下却同时在为这句话本身道歉。它一方面自大地侵犯了对方的时间,要求对方给予耐性;另一方面则立刻为了这个侵犯认错。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HQDOOR。COM

第21节:八月(15)

宽恕舞台上的第一句台词〃对不起〃的真正意思,就是〃对不起,请原谅我占用了你这一刻的时间,也请原谅我这么无赖地烦着你,要你听我接下来的话〃。

如果受害者愿意停留并且倾听,道歉和宽恕的条件才得以具备。但要是对方不顾而去,没有任何响应也不愿响应什么,宽恕的剧场就要草草落幕了。剩下的罪人没有灯光照射,站在黑暗之中,带着一条新增的罪名。

不可饶恕

八月二十一日

法国大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Derrida)在他人生的最后两年,不断沉思着〃宽恕是否可能〃这个问题。他敏锐地观察到在亚伯拉罕传统(也就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思想源流)里面,有两组相互矛盾的观念:其一是有条件的宽恕,其二是无条件的宽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