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陈轸此计的运用完全是为了个人的目的,不足为论,但此计的成功却启发人们,要善于多角度地看待世间的具体事物。达到目的的道路上自然存在障碍或人为的诡计,如果能转换立场、变化思考方式,它们很可能成为另一通道上前进的有用力量。因而,人生的困难之处往往不在于外来的障碍或诡计,而在于阻碍自己转换思考角度、变化思维方式的内在障碍。内在障碍人各不同,但却总处于各人的思维盲点上,不易被人觉察和消除。有谁能发现并消除这种障碍,对事物和世界发生思考角度、乃至思维方式的变化,那他很可能使事情发生转机,或者拥有一个新的自我世界。

人的某一目的既可直接达到,又可以变换途径,曲折地达到。目标和出发点是人们某一具体活动的两个端点,平面几何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平面几何的基本原理同时告诉我们:两点间只存在一条直线。这就是说,最短的线只有一条。当两点因中间障碍而不可能直线连接时,人们应该想到这一有用的原理: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曲线最多。历史和生活实践一再告诉人们:人生没有笔直的道路,那么人们就应该善于克服自己的内在障碍,善于转换思维角度,在人生的两点中发现更多的曲线,并选择出最短、最省力的曲线。

江尹:诱人阻封,为敌树敌

《战国策?楚一》讲述了楚国大臣江尹用为敌树敌之计对付政敌昭奚恤的事情。江尹和昭奚恤都是楚王之臣,两人关系很不好,江尹想在楚王面前打击昭奚恤,但力不胜任,于是想出一个办法。江尹请求楚王给来自魏国的山阳君在楚国封邑,楚王答应了。昭奚恤很不理解此事,对楚王说:“山阳君在楚国没有立功,不应当封邑。”山阳君为此很恨昭奚恤,江尹因此和山阳君联合起来对付昭奚恤。

为政敌树立敌人,这是江尹打击政敌昭奚恤的基本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江尹选中了在楚国没有立功的山阳君,请楚王为其封邑。给山阳君封邑一定不合楚国的规章,江尹料定昭奚恤会加以制止的,而这正是江尹所企望的地方。及昭奚恤制止山阳君之封后,山阳君已与昭奚恤结下了大怨,昭奚恤又多了一个朝中政敌,在与江尹的尔后争斗中已显孤立了。

为敌树敌无疑是一种孤立对手、壮大自我的斗争策略,我们难从一般意义上稍作褒贬。然而,应该特别指出,江尹在这里所采用的为敌树敌之计,完全属于自私的龌龊小人以损伤国家利益为代价而玩弄的毫无原则的邪恶勾当。从具体事理上看,江尹为了个人某种需要,竟不顾国家规章而为山阳君请封,他算不上一个正直君子;同时,他所要拉拢的山阳君,因为自己私人利益的获得不合国家法章而受制止,因此就怨恨坚持法章的人,看来也不是一个正派的人物。江尹看中他而拉拢,大概也是“物以类聚”的缘故。

那么反过来看,江尹提出给山阳君封邑,是否不违背楚国的规章呢?我们对楚国的具体规章无从考究,但可以想像,如果封邑不违背规章,那么昭奚恤就一定提不出堂堂正正的反驳理由,就不会出面制止,江尹就达不到为昭奚恤树敌的目的。江尹向楚王作请,本质上不是要向山阳君落实楚国封邑的规章政策,而是为了给昭奚恤增加怨敌,他只能故意选择一个不符合规章的请求提出来,引诱昭奚恤出面制止,这样才能达到用计的目的。因而,江尹的封邑之请违背国家利益,属小人的邪恶勾当是铁板钉钉的。

江尹邪恶之计的萌生、实施和完成,表明了楚国当时朝政的腐败。此计的成功及其结果深刻地告诉人们:在国家政治腐败的时候,必有一些朝中“蛀虫”会玩弄国家利益以营私,私利就是他们的一切,国家利益仅是他们玩之掌股的把戏。同时,当个人营私在国家政治中形成了一种气候时,坚持国家利益的正直君子会愈益孤立,这是个人和国家的双重悲剧。

txt小说上传分享

楚武士:偷换概念,巧辩免死

《战国策?楚四》和《韩非子?说林上》讲述了一个巧辩免死的事情,说的是有客人给楚王献来不死之药,侍者带药入宫去送楚王,宫外一武士问侍者:“你带的东西可以吃吗?”侍者回答:“可以吃。”武士上前夺来药,自己吃了。楚王闻之大怒,下令杀掉这名武士,武士对楚王说:“我吃之前问过侍者,侍者说:‘可以吃’,所以我就吃了,我没有罪,有罪的是侍者。而且,客人进献的是‘不死之药’,如果我因为吃了此药而遭到杀害,那就说明客人进献的是死药。大王杀掉我无罪之人,却容忍客人的欺君之罪,让人难以理解。”楚王听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