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4页)

时至今日,赵国只剩下最后一个筹码——李牧和他的边兵。

赵王迁急遣使者,持大将军印,往召李牧。

李牧,天下名将,常驻雁门,防备匈奴。当年一战,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余年间,匈奴畏之如神,不敢近赵边城。

李牧得到了大将军印,不喜反忧。他统帅的边兵,是赵国的常备部队,不到山穷水尽,绝不会轻易调动。国之存亡,寄托在他一人之身,这是为将者的光荣,却也是治国者的悲哀。

1、名将李牧(2)

王命急迫,李牧不敢拖延,于是选车千五百乘,选骑万三千匹,精兵五万余人,随自己启程。只留车三百乘,骑三千,兵万人留守雁门。

边地百姓闻听李牧回师,哀声一片,拦马痛哭道,“李将军勿弃我等。将军何忍,置我等于匈奴虎狼之口而不顾。”

李牧流涕长叹,道,“国事如此,非牧所愿。牧为将,但遵王命而已。退却秦师,必重来与诸君相见。”

桓齮听闻李牧舍雁门而归邯郸,大喜道,“李牧一出,赵国无能为也。”

桓齮久仰李牧威名,恨不能立即一战。李牧都被逼出来了,看来赵国是赌上了他的救命钱。只要击溃李牧边兵,赵国将再无抵抗能力。

前线大捷,嬴政心情上佳。在等待下个捷报之前,他决定去一个地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王之河南

河南洛阳,在长达五百十四年的时间里,一直为东周王朝的国都,可谓是一座王者之城。然而近两个月来,这座古老宁静之城,却一直充斥着喧哗与骚动。先是老相爷吕不韦之薨,接着是吕不韦门下的数千舍人宾客作鸟兽散,驱逐的驱逐,迁徙的迁徙。经此两番巨变,洛阳好不容易平静数日,忽然之间,城中却又开始了大索戒严。

洛阳虽然已是没落的都城,但百姓们依然保有着往昔的政治敏感。他们知道,一定是有什么大人物要来洛阳了。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回居然是秦王嬴政御驾亲临!

这次洛阳之行,嬴政兴致颇高。一来,自打他十三岁登基为秦王,除了定期到雍城朝拜宗庙、祭祀天地,这还是他第一次离开咸阳。二来,吕不韦之死,让他如释重负。此次巡视吕不韦的封地,对他来说完全是一个胜利者该有的享受。

嬴政驾临洛阳,另有深远用意。首先,借此举彻底消除吕不韦的残存影响。毕竟,大部分朝中大臣都经历过吕不韦时代。其次,洛阳在政治上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他将以王者的姿态驾临,宣告天命的交接,王权的转移。

嬴政欣赏完毕吕不韦的宫殿,又轻车简从,只带着李斯和几个近臣,探访吕不韦的墓园。时为黄昏,天边金霞万道,但见北芒山下,土丘隆起,新坟荒草,景物萧索。四野肃穆一片,只偶尔有鸟的飞鸣,或暮归老牛的吼声。

嬴政伫立墓前,心绪复杂。当他还是个孩子,他便活在吕不韦的阴影之下。如今,这个曾经无比强势的老家伙,终于被他击倒。老家伙就躺在黄土之下,再也不能倚着仲父的身份,对他指手画脚,向他吹胡子瞪眼睛了。

嬴政觉出复仇的快意,又不免弑父的恐慌。

太阳西下,寒意陡起。李斯和近臣们见嬴政面色凝重,知他心中纷乱,也不敢打扰。

嬴政迈步而上,站在墓丘最高处。他那高大而年轻的身躯,竟微微有些颤抖。他恍惚地望着昏暗的荒野和远处的火光,心头涌起一股强烈的悲伤。

他熟悉脚下的那个人,他甚至还曾爱过脚下的那个人。那个强大的吕不韦,那个不可一世的吕不韦,就这么躺在地下,再无声息了吗?难道,正如托马斯?格雷在其名诗《墓园挽歌》中慨叹的那样:

炫炫之豪族,煌煌之王侯,

美貌所招徕,财货所添购,

最终皆难免,灰飞烟灭时。

荣华何足道,百年归丘垄。

( The boast of heraldry; the pomp of power;

And all that beauty; all that wealth e'er gave;

Awaits alike the inevitable hour:

The paths of glory lead but to the grave。)

一念及此,嬴政悲从中来,黯然有泪。 他站在坟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