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1/4页)

“我曾经在一部关于东北的电视剧里,看过一段放木排的剧情,他们用木头搭建一个框架,在这个木框架上绑上木头,形成木排,木排上甚至有间房子可以用来避雨和做饭,木排顺流而下,等到了目的地卸下了木料之后,再用纤夫的形式把这个木框拉回上游。”

“别的地方是不是采用这种放排的方式我不知道,但是在鸭绿江上放木排是没有这个木架子的。利用放排的形式运送木料,本就是图的一个轻巧,怎么会有人费那么大的劲,再把这个木框子拉回上游,不过在鸭绿江放排有一样东西却是必须要带回来的,那就是幌子,也叫幡。”

“这个幌子就是木把头的旗帜,他的样子有些像神话中的招魂幡,其实就是一个木架子上挂着一面旗,这面旗子上绣着不同的东西,代表不同的木把头,所以别人一看这幌子上的图案便知道这是哪个把头又在带队干活儿了。”

“同时这个幌子有另外一个用处,便是可以储存人的灵魂,真的可以当做招魂幡用。当然这些都是传说罢了,那个年代很不太平,再加上工具的不先进,很多时候放排的人都会死在半路上,要么是在排上生病无药可医病死的,要么是死于路边的土匪抢劫,还有的就是遇到洪水,一个浪头之后木排上的人便都不见了。。”

“鸭绿江最窄的地方只有不到100米宽,在岸上,土匪的子弹可以直接打到排上的人,同时,土匪也会在钩爪上绑上绳子,然后把钩爪抛到木排上,勾住木头之后,再用马拉把木排拉到岸边,这样的话,抢了木头可以让货主拿钱来赎,同时也可以把这些工人绑票再向他们的家人要一笔赎金,所以那个时候放木排的人不光是出力,更是用命在挣钱,死在半路上的绝对不在少数。”

“而以前的人们很讲究,凡是客死异乡的人,就算带不回尸体,也要把他的魂魄带回家乡安葬,在家乡安葬之后这个人才能安息,排上的幌子便是这种作用,如果有人在死在了木排之上,他的魂魄就会暂存在幌子里,等到木排到了目的地,把头就会把他们的灵魂带回家乡。”

“木把头接到活之后,在冬末春初的时候便招人,然后这些人就上山砍伐木头,木头砍完之后运到江边扎成木排,等到雨季之后,水流比较高同时也比较平稳的时候,就可以向下游放木排了。”

“我姥爷跟着的把头,幡号叫做长白龙,是当时临海市比较著名的一个木把头,他的幌子上用白线绣了一条龙,手里抓着一段木头。那个时候放排的跟走镖的差不多,除了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借着人脉。”

“把头要把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打点好了,土匪不来抢你的,官家不来找你抽水,这就是把头的作用,不单要指挥人干活,同时也要保证木头能够安全的到达目的地。能够做到这两点的把头,在当时都是顶尖儿的把头,他们的价码也高,跟着这样的把头放排,也要安全得多。”

“所以通常来讲,木把头手下干活的人干同样的活,跟着有名的把头挣的钱反而少,因为他们的安全有保障,虽然少挣点也比把命丢了强。不过也同样因为钱少,很多人不愿意跟着有名的把头干。”

“那个年代不太平,放排的工钱与其他行业比算是比较高的了,许多人都是想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挣把大钱,然后便洗手不干了。所以通常来讲,如果有足够的利益,放排的工人也都可以豁出命去。”

第90章 江面女尸

“因为我的姥爷那个时候年轻,第一次干放排的活,也没有什么经验,于是就跟着长白龙干活了。虽然工钱少了一点,但是最起码也有人用它,同时也能够长点经验。这一年的7月中旬正赶上鸭绿江发了洪水,虽然比不上百年一遇的洪水,但是木排是肯定放不了了。”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货主托人捎信来,这批木料,他现在急需,如果现在马上放排,等到到了地方,他愿意出三倍的价钱。那个时候货主都不会跟着排的,订完货之后,货主便会离开,等到要交货的时候,货主便会到接货的地方等着。”

“货主不当监工,原因有很多,一个是给把头以信任的感觉,不监管别人干活,另外一个是货主大多是有钱的主,也吃不了林场子的苦,再有就是为了安全着想,要是有货主敢带着钱跟着一起放排,那他绝对到不了地方就会变成水鬼了。”

“所以如果货主有什么事情,便都是会托人捎信儿到林场子的把头那里。一听说货主要加价,三倍的价钱着实让长白龙手下的这些工人们动心了,可是老把头却坚决不同意,凭他多年的经验,平常的时候在这个季节放排都是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