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 (第1/4页)

王川赶紧给秦亮打电话,说他收到了好东西,同时有个看不明白的东西,希望他能过来给掌掌眼。但凡玩收藏的人都是如此,得到了好东西,都希望与好友分享,炫耀是一方面,听着别人的夸奖,满足自己心中的虚荣心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同时,王川也希望秦亮帮他看看这个陶罐,虽然这个陶罐不值什么钱,但是他也想把这个陶罐的来历弄明白。毕竟这些都是古玩类的知识,这次多了一分经验,下次就有可能多看到一个真东西,或者是少上一次档。

秦亮接了王川的电话也很诧异,什么东西连王川都看不懂,他也很好奇,而且能让王川说是好东西的,应该都差不到哪里去,所以他便急忙赶了过来。

第147章 渤海古国

秦亮不愧是见多识广,拿到了陶罐和漆盒之后,左右对照的看了一会儿,他便说出了这个陶罐和这个漆盒的来历。

“这个陶罐和漆盒应该是属于渤海古国的物品。”秦亮很肯定的说道。

秦亮的话就像一把小刀,捅破了王川心中的那层窗户纸,其实王川知道渤海古国的事情,只不过他没有往那方面想,而是非得把这个陶罐往唐三彩上靠,正所谓当局者迷,他才没有想到这个层面。

渤海国初步建成于公元698年,初名为“震”,以渤海为号,渤海的意思便是指的广阔的海洋,是族建立的政权。后来在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称之为渤海国。

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国所灭,历时229年。渤海国范围广大,包括了今天的东北地区,东朝半岛东北部,以及远东的一部分地区,与唐朝和日本等周边地区均有深远的文化往来。

据传,渤海国文化发达,但是其传世文献淹没殆尽,遗留下来的记载很少,只有唐朝的文献和日本的一些文献中有少量对这个国家的记载,许多关于渤海国的问题都难以解决,成为了永久的不解之谜。渤海国是一个谜一般的古国。

因为渤海国与唐朝有着很深的渊源,所以他受汉族文化影响深远,唐朝的唐三彩技术传到了渤海国之后,他们并不用这种工艺制作冥器,反而是制作日用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个三彩陶罐的形制不是陪葬器的常见器型,而是日用陶瓷了。

想通了这一点,王传一拍脑门儿,恍然大悟,还是秦亮见多识广。王川记得他曾经在一次拍卖会上,见到过一个渤海国的三彩熏炉,只不过因为他当时以并不喜欢这个熏炉的风格,所以也没在意,现在想起来,这个三彩熏炉也是三彩的日用陶瓷。

这个陶罐其实并没有什么看头,解决了王川心中的疑问之后,两个人便仔细地欣赏起这个漆盒来。这个漆盒黑红相间,雕刻的花纹下面均露出了红漆,雕工精湛,美轮美奂。同时整个漆盒的边缘部分都被刷上了金漆,显然档次很高,就算在当时,这个东西也只有皇族才能用得起。

因为知道了这个漆盒的具体的朝代,那么两个人就可以利用那个时期的文化来具体的分析这个漆盒。这一点在考古上来讲非常的重要,同样的一个物品在不同的时代当中,他所被使用的人群是不同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也就不同。

有了渤海国这个背景,这个漆盒的价值就更显珍贵了。两个人更加细致地研究的时候,秦亮竟然在这个漆盒中发现了一个很隐秘的夹层,这个夹层设计的非常隐蔽,如果不是秦亮曾经遇到过一个这样的盒子,那么两个人是决然发现不了的。

这个发现让两个人欣喜若狂,这么珍贵的宝盒中间藏着的东西,一定会更为珍贵。盒子的夹层里面藏着一张羊皮纸,虽然经历了1400多年的沧桑,但是这张羊皮纸保存的很完好,上面的字迹也很清晰,估计羊皮纸藏在这个盒子当中,始终没有被人发现,没被取出来过,所以并没有遭到破坏。

羊皮纸上是用唐朝的汉字写着的一段记载。对于两个人来讲,这些汉字显然没有什么难度,不一会儿的功夫,两个人就翻译完毕。这张羊皮纸上记录的,竟然是一处渤海国的藏宝地宫。

公元900年左右,渤海古国处于了分崩离析的危机之中,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这也给窥伺已久的强邻契丹国以可乘之机。公元925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率大军亲征渤海国,次年春攻陷上京龙泉府,渤海国灭亡。

就在渤海国灭亡的前十几年,动乱的年代当中,一位渤海国的大将军奉命押送了大量的珍宝,进到了一处隐秘的地宫当中。这个地宫本来是给渤海国当时的国王修建的陵墓,可是因为战乱动荡的关系,当时这位渤海国的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