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 (第1/4页)

�澜ㄔ炝昴埂�

虽然之前的渤海地宫借鉴了唐朝时期开山为陵的方法,把自然的山体裂缝利用石块加固,并且在石块的缝隙当中灌注铁水,但是毕竟只有一小部分区域是这么做的。如果当时渤海地宫全都是以这种方式加固的话,也不会因为那个巨大的金钟的轰鸣声而导致山体全面塌方了。

陈子杨一边回想着渤海地宫的事情,一边加快了手里的速度。这把工兵铲真的非常的好用,尤其是新铲子的铲头更加的锋利,不一会儿的功夫,陈子杨就挖到了地表以下三米多深。这个时候累得浑身大汗淋漓的陈子杨发现了一件怪异的事情,这里的土壤有些奇怪。

正常来讲,从地表处向下挖,如果挖得越深,土壤就会越紧实,同时土壤也就会越潮湿。地表的土壤由于经常受到阳光的曝晒,所以地表土壤的水分都蒸发掉了,这样的话地表的土壤就比较干燥,同时挖起来也比较省力,因为缺失水分的土壤大多呈砂粒状态,颗粒之间的粘合性比较低,更容易让工具插入。

但是随着地表深度的加深,阳光无法晒到那么深的地方,所以土壤中的水分就保存了下来,这样越向下挖的话,土壤的粘合性就越强,同时土壤中蕴含的水分也就越多,因为里面含有水分的关系,土壤的颜色也就越深。

甚至于在丛林的野外生存法则当中,有一种从土壤中取水的办法,就是利用了土壤中蕴含水分的这个道理。在丛林当中,就算是在旱季的时候,土壤下方蕴含的水分也是非常的多的。当野外生存的人缺水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找一个背阴的地方,挖开表层的土壤,向下挖一米多深之后,蕴含水分的土壤就露了出来。

这个时候只需要用吸水性比较强的毛巾包裹住富含水分的土壤,静静地等待一段时间之后,土壤中的水分就会被毛巾吸出来。然后只需要用力地拧干毛巾,毛巾中吸出的水分就会一滴一滴的滴出来。

可是陈子杨越挖越觉得不对劲,这都已经挖到地表以下三米多深了,可是这里的土壤依旧非常的干燥,根本就看不出孕含水分的样子。虽然这里并不是什么丛林,但是土壤当中也不应该一点儿水分都没有呀。

挖了这么久,陈子杨实在是有些挖不动了,他抓了一把坑底最下方的土壤,然后艰难的利用工兵铲爬出了这个三米深的大坑。坐在坑边的陈子杨仔细看着自己从坑的底部抓出来的那把土,并且把这把土和地表的土壤进行对比。

除了大坑底部的土壤更加的紧实一些之外,两种土壤看上去竟然一模一样,不管是颜色还是砂粒的大小都非常的接近,陈子杨觉得有些不对劲了。

就算是这片区域都是被回填的,但是三米之下的土壤和地表土壤的形态不应该如此的接近。刚刚回填的时候,这二者的土壤肯定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十几年过去了,这十几年中有多少的雨水会渗进土壤的下方,三米之下的土壤一定会残留一些水分,不会这样的干燥。

而且之前老吕说过,那颗巨大的钻石从他的手中脱落之后,便像一个钻头一样钻进了地底深处,就好像是那些土壤都会自己躲避这颗钻石一样,当这个钻石钻到了很深的地下之后,从那个深坑的底部竟然涌出了大量的清水。

在老吕和陈子杨探讨这件事情的时候,两个人也曾经简单地研究过,很有可能这颗钻石有什么特性,会中和土壤的成分,当钻石掉到了很深的地方之后,应该是这个钻石造成的洞连通了某条地下水脉,所以那些水才涌了出来。

这些水涌出的量非常的大,并且水流也非常的急,所以老吕等人逃出去的时候,那个地下的陵墓都快被水给淹没了。照这么看的话,这里下方的土壤应该比别的地方的土壤更加的湿润才对,不应该这样干燥啊。

抓着这把砂土,陈子杨仔细的看着,他把这捧砂土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之间倒来倒去。一边倒着,陈子杨一边在想着这土壤的怪异之处。这个地方真是奇怪,为什么这里的土壤会这么干燥呢?

陈子杨怎么也想不通其中的道理,于是他长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道:“这一趟陕西之行遇到的怪事也太多了,一件接着一件,也想不通其中的道理。陕……陕西?陕西!我的个乖乖,这里是一处养尸地!”

在《土木工集录》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陕西土地质厚而干燥,往往掘地三五丈而仍不见水。这种土质最容易产生僵尸。也正因为如此,在陕西西部的一些地区,丧葬风俗特异,人死后不能马上埋葬,必须让尸体暴露在空气中。直到血肉化尽,留下白骨之后再下葬,就是为了避免尸体埋入养尸地之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