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李渊触景生情,心想:自己不正是要跳龙门的鲤鱼吗?难道咱就是那个飞龙在天,黄袍加身的天子?

李老大充满信心,黄河两岸的百姓,也很有信心,都把李渊当做自家的亲人,像迎接亲人一样,又是敲锣,又是打鼓,又是送水果,又是放鞭炮,恐怕还唱起了信天游,扭起了秧歌——老百姓不但鼓励家里人来参军,还纷纷送来渡船,一天之内,就有上百条。

李渊乘机建立水军,日夜操练,准备渡河。8月24日,终于等到孙华的消息,这小子,可比陈叔达那书呆子聪明多了,他亲率几十个心腹,从郃阳出发,轻骑渡过黄河,到壶口叩见李老大。

孙华年仅20岁,年龄与李世民差不多,但说起话来,却是豪爽直率。李渊看到孙华身强体壮,又为人质朴,心胸坦荡,不禁满心欢喜,与他手拉着手,坐在一起,热情似火地说:“哎呀,兄弟真是义气啊!你能亲自前来,我绝不会亏待你的,关中豪杰为数不少,但声望能及得上你的,恐怕没有第二个人了。你今天率先来投奔我,看来,关中群雄当争相而至了。”

孙华也很是感激,因为自此以后,他档案上,就要记下他的新身份了,这身份,就是李渊授予他的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冯翊太守,其部下有功的,都个个有官做,有好处得。

大好事啊,人活在世上,奔波劳累,还不都是为了一个利字吗?自此以后,关中的农民起义军,都以孙华为楷模,只要听到李老大来了,裤子都来不及穿,就哭着喊着,前来投奔。

对于招抚工作,李渊一路上也是两手抓,两手都很硬。他一手抓投降的地方官府,一手抓归附的农民起义军,可见,统一战线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

这么多的好消息接踵而至,让李渊兴奋不已,真是好事连着来。兴平人孔善乐献嘉禾,就是一茎多穗的庄稼,在古代这可是祥瑞,李渊还特意为此下教,予以褒奖,并授孔善乐为朝散大夫的荣誉官。而镇守太原的李元吉也来凑热闹,传来一个更好的消息,小家伙派人来报,说是晋阳发现一件圣物,李渊求之不得,命人赶紧送来,与部将一起观看。

这件圣物,不是什么舍利子,也不是什么神器,而是一块龙形翠石。翠石上还印着“李治万世”四个红色的字,上方下锐,宛若龟形,而且天然映彻,众人都是惊奇不已。史载:“神工器物,见者咸惊奇异。”

李渊装作不相信,令人提来一桶水,浸了很久,再用水使劲地磨啊磨,磨了几天,石头上的字却越磨越清晰,字迹愈来愈明显。

这事一传开,那可炸开了锅,大家都非常惊讶,只有一个感觉:奇哉!于是纷纷传言,说李渊就是那个李治万世、身受天命的大圣人。这个事情,恐怕李渊在心里偷着乐,并且要狂笑三天,其实这是他事先安排小宝贝李元吉手工制作的一个东东,为的就是借助天命,引导舆论,让人们觉得,他取亡隋而代之,是天经地义的。

可是,若真要登上皇帝宝座,可没这么容易,最大的一关,还没过哩。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准备渡河。

。。

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可是李老大担心屈突通乘他渡河之机进行袭扰,于是派出间谍,四处活动,搜集情报。李渊发现屈突通并没有轻举妄动的意思,立即让孙华抢先渡河,在河对岸做好接应工作;而后又命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左领军长史陈演寿,金紫光禄大夫史大奈等人,先率6000人,从梁山过河,占据黄河西岸,等待和接应主力部队,出发前,李渊又把详细的作战计划对王长谐讲清楚:“屈突通手下精兵不少,与我军相距仅50余里,但他不敢来战,足以证明他的部下已经不那么听他话了。然而不可大意的是,屈突通毕竟是老江湖,又奉公守法,怕上边怪罪,所以不敢不出战。如果他伺机对你发动突然袭击,我便会率军直取河东,那么,河东便就是我们的了;假如他全力守城,你们就拆毁河上的蒲津桥,这样,前面卡住他脖子,后面攻击他后背,屈突通进退两难,首尾相救,肯定吃不消,除了乖乖进到我的口袋,落入我的手心,他还能有什么出路呢?”

话虽这么说,当然只是给部将更多信心,屈突通这头老虎,可不是一只纸老虎,他是让李渊十分担心的超级对手。

屈突通是长安人,也是贵族出身,老爸在北周时担任邛州刺史。他做过隋文帝的亲卫大都督,也就是隋文帝的卫队长,李渊亦做过隋文帝的千牛备身,相当于贴身保镖——可见他们两人,曾经干的都是保安工作,有着非凡的才能,只可惜,两人未曾谋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