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三不要和三不少”

这场灾害给了大寨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也给了大寨人一个创造奇迹的难得机遇,使人们充分施展各自的聪明智慧和雄才大略。爷爷召开了支部会,和支部的同志商量了再商量,分析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研究了政治影响和经济利益,最后,确定了“三不要和三不少”的原则。“三不要”是:不向国家要粮,要款,要物资;“三不少”是:社员口粮不少,集体库存粮不少,向国家卖粮不少。

这一原则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支持。社员们明白,不要国家救济,意味着要自行解决一系列困难,包括集体资金的不足,生产生活用品的缺乏等等。但这一切,并没有难倒他们。爷爷说:“城市里的大楼咱盖不起,咱们可以在下面一排修窑洞,上面一排修房子,又省地方又防漏水。家家户户没院墙,可以像城市一样修成通长一条街,搞一个城镇化的大寨!”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大寨精神(8)

大寨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重建家园,受到了全国各界的肯定,各地纷纷寄来信表示敬意。后来,来的信多了,爷爷就叫人一天读一份,鼓舞士气。

一天,在大柳树下的饭场会上,爷爷端着饭碗,胳肢窝下面夹着一个邮包,人们从他的笑脸上看出,一定有什么好消息。他举起纸包晃着说:“这是远方给我们寄来的物质支援。”社员们纷纷喊着:“你退回去吧!”没想到这次他却一反常态,说:“国家救济可以不要,但这个一定要留下。”人们好奇地问,究竟是什么珍贵东西,比国家救济还贵重呢?他卖够了关子,打开邮包,原来是一封信和一沓用报纸糊好的信封。大家一看不禁哄笑起来:“还以为是什么稀罕物件,原来是些废报纸信封。”

爷爷说:“依我看,这比稀罕物件更贵重。”他让一位社员念了这封信,信是内蒙古一个回民小学的四年级学生们寄来的。信上说:“我们学习了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教育,要把大寨精神落实到行动上,估计全国给大寨寄信的人一定很多,回信需要信封,我们利用旧报纸糊了100个信封,礼轻情义重,表示对你们的敬意。”

大寨人深受鼓舞。1964年春,当他们信心百倍地开展生产自救的时候,县里组织各公社头头来大寨参观。爷爷向他们介绍时说:“大寨打算在3到5年内恢复所有被破坏的土地。”有个主任暗地里讥笑:“听,这家伙又在吹大话。光那边后底沟就够他干三五年了。”这话偏偏让爷爷听到了。等那些人一走,他一发狠,带人花了17天,就将后底沟修整恢复了。

那年制定生产计划时,他提出“减地不减产,亩产过‘长江’”的口号,立下了把大寨建成社会主义富裕新农村的宏愿。又有人说:“陈永贵连南河(指昔阳县松溪河)也过不去,还成天嚷着过‘长江’哩!”饭场会上,爷爷端着碗,边吃边说起了这事。

人们议论开了:“咱们的成绩是明摆着的,他们怀疑什么?”爷爷说:“人家不相信,说明咱们做出的成绩还不够,还不能让人信服。”大和嚷道:“脑袋长在他脖子上,咱还能挡住人家怀疑?不过咱们有办法,今年努力亩产800斤,过了‘长江’,看他信不信!”爷爷放下碗说:“人家说了,每年春夏秋冬都要来看。”便良说:“咱们加紧干,一天变个样,还怕他们看吗?”小和说:“老鼠拖木锨,重头在后边,咱们拿出更大的成绩给他看!”大家听了都开怀大笑起来。爷爷听了一拍手说:“对,在任何情况下,不论是在困难面前,还是在胜利面前,不论是受到表扬,还是受到批评,都要坚持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的精神。”

接着,他们制定了“五年恢复土地,十年建成新村”的计划,把劳动力分成三路,60%的劳力去扶苗修地,准备种麦;20%的劳力去割蒿沤肥,准备明年的生产资料;20%的劳力烧砖、烧石灰、修窑盖房。在执行中,提出“白天治坡,晚上治窝”的八字方针。大寨人从此不分好天坏天,不分农忙和农闲,白天到山上的庄稼地里干活,晚上在村子里突击两个小时修房。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

在那些日子里,爷爷成天扳着手指算节令,每天要观察好几次地温,真是绞尽脑汁,操碎了心。过度的劳累使他的牙疼病又犯了,他却喊着“牙疼不是病”照常上地。有一天,他发烧了,回到家后对奶奶说:“身体不得劲,实在坚持不住了。” 没想到这一病却惹下了麻烦,村里人都来看他。村里各家的门户都是敞开的,谁想来一抬腿就来了,不需事先征求主人的同意。来探望他的人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