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六是县办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县里办起了化肥厂、酒厂、水泥厂、机械制造厂、农机修理厂、炼铁厂、煤矿和农副产品加工厂等多种企业,大大增加了农业收入。有些公社的乡镇企业收入占到当地农村总收入的37%以上。

由于各个方面持续高速发展,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村通公路,出行很方便;家家口粮足,还有储备粮;人们住上了排窑新房;各村还建起了大礼堂、展览馆、幼儿园、中小学、书店、图书馆和医院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设施。

从政“四怕”

1971年4月,在中共山西省委第三届一次会议上,爷爷当选为山西省委副书记。官当大了,他的“胆子”却小了。他在一次讲话中说自己有“四怕”:

“一怕调到省里工作,脱离群众。离开群众我就不能工作了。我办法也不多,即使有些办法,也是在群众中学下的。要脱离群众,我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二怕自己特殊化,怕浪费。我们都是干部,谁也不能高谁一等, 不能把自己摆在群众头上,要摆在群众之中,要和群众平起平坐。顺手飞来的钱花一元也不可惜,可这都是我们自己辛苦劳动挣下的钱,花一分也觉得心疼。

“三怕得病。我不敢说我有病。一说有病,医生就给看,吃了药就给报销。我觉得我没有理由花国家的钱,花人民的钱。我们当干部的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能高人一头。

“四怕劳动少了。如果不参加劳动,就不会指导生产了。因为没有实际东西,就说服不了群众了。”

他总是教育大家:“群众委托咱管理集体的大家业,希望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怕的是干部不走正路走邪路,不为大家为自己。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权是人民给的,干部是大家选的,永远不能忘恩负义做人民反对的事情。”

。 想看书来

“我不是李自成”

1973年,山西省委领导让他兼任晋中军分区第一政委,穿军衣,转成国家干部,拿国家工资;把全家转为城市户口;并且把家搬到榆次市居住。

他觉得事关重大,又怕这是中央的意思,就到北京找见时任副总理的纪登奎了解情况,说省里提出的要他转户口等三条意见,自己一条也不准备接受。纪登奎一听,支持他说:“这三条你不接受,我也不敢让你接受。除了毛主席,谁敢拍这个板?你穿上军衣,外宾内宾到大寨找陈永贵找不见了,这怎么交待?”说完,纪登奎哈哈大笑。这下子,爷爷才知道原来不是中央的意思,于是回到省里后明确表态:“穿军装、转户口、换房子这三条一条都不干。”

有些人不理解,说穿军装、转户口、换房子,这怎么不比在山沟里好?他不以为然地说:“我土生土长,靠工分吃饭,现在拿上工资,我觉得跟我的劳动模范身份不合。我是个劳动模范,穿上军装,每天坐办公室,怎么发挥我的长处?我不是李自成。李自成进了北京天天过年,我掌了权天天修地。”

txt小说上传分享

身兼数职两不误

爷爷相继兼任山西省委副书记、晋中地区地委书记、昔阳县县委书记等领导职务,外出开会也多了起来。加上到大寨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安排给他的接待任务也比较繁重,劳动时间相对就少了,但他还是坚持参加集体劳动。

有一次,省里通知他第二天早上8点出席省委会议。从昔阳县到太原市有300多里远,山路多,又坑坑洼洼不好走,坐车也要大半天时间。他接到通知后并不急于动身,而在地里整整干了一天活儿。吃完晚饭后,他先安排了村里的工作,再到县里安排了工作。开完两个会后,已经是凌晨两点了,他才坐车赶往太原,在夜行车上打了个盹,就算睡了一觉。有人说:“永贵这是一不误劳动,二不误工作,就是误了睡觉。”

他却幽默地说:“一误换了两不误,多合算呀!”

多年来,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并一再告诫干部:“一懒生百邪,一个人思想变坏常常从懒开始。懒、馋、占、贪、变,这是干部变坏的一条规律。因此,干部必须不搞特殊,不自私,积极参加劳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走进中央政治局

1973年上半年,爷爷参加中央举办的为期3个月的工农兵中央委员学习班,当时还有一批来自工农兵的十大代表如吴桂贤、倪志福等人也参加了学习,中央专门抽调了20名理论干部给他们讲课,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8月24日,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