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缣覆懿俚姆缙�苁ⅲ�懿俚男蜗蟮浇裉煊辛颂旆�馗驳母谋洌�幼啪偷却�肪缃缛绾稳盟�辉倌ㄗ虐琢车浅×恕2还��谋淙说墓勰羁刹皇且怀�幌Φ氖拢��共懿僖桓稣婷婺浚�皇且患�菀椎氖隆�

对谁奸?对谁忠?

历史上最早也是当面给曹操正面评价的有二人:一个是太尉桥玄,一个是名士许劭。桥玄称他为“命世之才,能安天下”;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桥玄是全面肯定他,许劭是说他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对于“奸雄”的说法,历史学家吴晗表示不同意。他说:奸是对忠而说的。对谁奸、对谁忠呢?从当时当地的人来说,对象是汉朝皇帝,是刘家。硬派曹操一非汉朝皇室刘氏,二非汉帝外戚,……总之,曹操这顶奸雄帽子,是扣死在和汉献帝的关系上面的。过去九百多年都骂他奸臣,是由于过去的封建体制、封建道德所起的作用。今天,评价曹操,吴晗强调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是从当时广大人民的角度来看问题,一是看曹操对当时社会所起的作用,是推动时代进步还是相反。

汉朝这个朝代,很有意思,前汉既灭亡于儒,后汉亦灭亡于儒。汉家到汉宣帝尚有一股朝气,他能杂用王道和霸道,双管齐下,治理国家。他的儿子元帝就优柔寡断,牵制于文义(儒),造成外戚和宦官的专横跋扈。元帝的儿子成帝在位26年,耽于酒色,不问政务,使汉朝走入衰弱期。到下一任的哀帝,任男姘董贤为大司马,大扬其同性恋,汉朝也就呈现末期症状。元帝的外戚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汉朝衰亡的原因,不外乎元帝以后都重儒,曹操像连王莽也重儒,所以说前汉(西汉)亡于儒。

王莽篡汉,从儒家观点来看是大逆不道。汉皇族的一员光武帝再建汉朝,史称“东汉”。东汉也重儒术,极力阻止第二个王莽出现。因强调以孝为先的家族主义,宦官的地位比先朝提高。宦官是家奴,重视家族主义,自然便被重用。士大夫阶级的“清流”,便起来反对宦官和外戚的“浊流”,因此而有“党锢之禁”。中平六年(189),袁绍杀宦官,引发了三国###。所以说,后汉(东汉)亦亡于儒。

儒家的反面是法家,三国时代的主要人物,可以说都是法家。连刘备也是法家人物,从他在遗言中要儿子刘禅读《商君书》,可见一斑;丞相诸葛孔明是法家,更不必说;而贯彻法家思想最彻底的,当然是曹操。闻“奸雄”而大喜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官授中常侍(皇后的侍卫长),抱养夏侯氏的儿子嵩为养子。曹嵩历任司隶校尉(警察厅长)、大司农(农业部长)、大鸿胪(外交部长),最后升到太尉(宰相)的权位。曹嵩就是曹操的父亲。所以说,曹操出生于宦官之家不可否认,因此受到士大夫阶级的排斥更不难想像。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同年十二月改中平元年)黄巾之乱起,年当三十的曹操任骑都尉(骑兵队长)出兵###。乱后,因战功被授予济南相(济南郡,都东平陵县,即今山东济南市)。中平六年(189),汉灵帝薨(hōnɡ),何进的反宦官政变虽然失败,袁绍却乘机而起,大杀宦官。何进引董卓入洛阳,拥立献帝。董卓任曹操为骁骑校尉(近卫骑兵队长),曹操随之成为董卓一派的人。翌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反董联盟结成,曹操又加入这个集团,董卓遂被消灭。后来袁绍被灭,这个集团分成三股股力,“一强二弱”,曹操的兵力占天下的八成,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加起来,也不过是天下兵力的十分之二。

txt小说上传分享

是奸是雄世人论:曹操(2)

曹操接迎流亡的汉献帝并定都许都,组织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即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颁布限制豪强的法令,当时的中原豪族、衣冠子弟都被吸引到曹操的周围。因此,他继承了汉朝的政治遗产,利用汉朝的政治机构和人才,逐步建立起安定的秩序。这也就适应了当时广大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符合了时代要求,不容否认的是推动时代的进步。从这一点来看,说曹操是“奸雄”未免太冤!

相形之下,江东孙权这一家,虽然割据江东,还用汉朝官号这块招牌办事。四川的刘备更是自称汉朝子孙,用这牌号来骂曹操是“国贼”,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以后,这两家却也先后称起帝来了——惟有曹操一生不称帝。

南征北战,克平天下

至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的问题,这是历史事实。但打过农民起义军的曹操,是不是就应该受千年万代的咒骂?针对这个问题,历史学家郭沫若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