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为什么是“七十年代”

三十位文化名人的青春故事

集体*《七十年代》出版

八十年代开花,九十年代结果,甚么事都酝酿在七十年代。

对很多人来说,七十年代虽然不过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时间不算很长,可是感觉上,已经是属于上个世纪的一个非常遥远的年代了。在那个年代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点依稀的影子,难以辨认,也难以追寻。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集体*《七十年代》一书收录了三十篇记忆文字,都是对“七十年代”的追忆和回顾。读过此书的读者会发现,原来那一段生活和历史并没有在忘却的深渊里淹没,它们竟然在本书的一篇篇的文字里复活,栩栩如生,鲜活如昨。

为什么是“七十年代”

很多人的记忆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并不是一个很显眼的年代,尽管在这十年里也有很多大事发生。但是,前有六十年代,后有八十年代,这两个时期似乎给人更深刻的印象,而七十年代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两团狂飙相继卷来时候的一小段间歇,头一段和六十年代的狂飙之尾相接,末一段又可以感受八十年代狂飙的来临,但无论如何,它好像不能构成一段独立的历史。既然如此,为什么这本书的编者还要选择七十年代?

那是因为七十年代和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有特别的关系——这是这样一代人:他们是在七十年代长大的,虽然在年龄上多少有些差异,但是两个狂飙之间这个短暂的十年,正是这些人度过自己少年或者青年时代的十年。本书把主题定位于“七十年代”,就是想通过一次集体性的大型历史回顾,来有意地突出这个群体,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演绎他们的成长经验,还有从这些经验里浮现和呈现的历史环境。

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

本书三十位作者中有:创办《今天》的北岛,听敌台的阿城,“偷书”的朱正琳,作为海贼的邓刚;有当年北京地下读书沙龙的徐浩渊、有画《西藏记忆》的陈丹青、有“太阳总队”的张郎郎、也有参加过四五运群众谈判代表赵世坚;有工人蔡翔、也有农民高默波和阎年科……这一代人从懵懵懂懂的少年时期就一步跨入一个罕有的历史夹缝当中,并且在沉重的历史挤压里倔强生长和成熟起来。正是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后,不但长大成人,而且成为二十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还引起很多争议,其走向和命运一直为人特别关注的知识群体。

他们在八十年代的命运很不一样,这些人后来先后成为了学者、文化人、作家、艺术家,但是七十年代非常特殊的成长经历,无疑在他们身上打下了很深的时代烙印,使他们的态度、作风、思想都有一种不受秩序拘束、不愿依附权利的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让这样的群体在中国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发挥了其他知识群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他们,那么无论是后来的“思想解放”,还是“新启蒙”,都不可能在八十年代发生,或者发生了,也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让今天的人直接和昨天对话

在一度由《八十年代访谈录》引发至今未曾消饵的“怀旧热”浪潮中,这本书的出版,或许会重新将人们带入那段尘封已久的过去。但这三十个人、三十篇文字,把这承上启下的十年从浮尘中捞出来,为的不是虚无而矫情的怀旧,而是想借重这些文字来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他们希望在这本书里,让昨天在文字中生动地复活,让昨天在阅读中展现,让今天的人直接和昨天对话,接受历史记忆的挑战。他们相信读过本书的读者,不论对作者们在这些回忆文字中流露的思想和看法有什么看法,一定会有很多人,都为在其中展开的“昨天”的画面是这样陌生而感到震惊。这样的震惊也一定会带来对历史记忆的重要性的重新估量,想一想刚刚过去的昨天为什么会变得这样陌生,想一想历史记忆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样的意义。

今天再掉过头来看,七十年代成长的一代人所构成的知识群体是八十年代思想狂飙中最为年轻的一群,因此他们的历史记忆更为特殊,其中隐含的意义也不同于一般。因此,他们庞杂而细琐的私人记忆,在七十年代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更像是隐匿在时代大幕后的符号。透过这些记忆,也许将能够引发我们对过往历史、对知识分子群体、对自身所处现实的更多思考。

不然,若干知青,他们的青春,与旁人何干?

《七十年代》 定价: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刊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