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页)

杂桑蝗�⑽乙�惴航蛹�褐凇�

罗瑞卿听着主席的要求,默默地点着头。

6 月25日傍晚,罗瑞卿陪同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

在韶山,罗瑞卿随主席走遍了主席家乡的山山水水。他亲眼看到主席作为一个归来的游子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是多么眷恋,对邻里、乡亲、儿时的伙伴是多么亲近。

就在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早上,警卫人员跑来向罗瑞卿报告,主席不知到哪里去了。

罗瑞卿说:“不要慌,让我想一想。”

他沉思片刻,立即叫上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等带着便衣警卫和民兵向毛泽东故居旁边的一座长满松柏的小山走去。罗瑞卿曾经于1958年和今年4 月来过韶山冲,他知道那里埋葬着主席的父亲和母亲。翻过这座小山,来到山那边的一小块坟地面前一看,毛主席果然正面容庄重地仁立在双亲的坟前。坟前的墓碑表明这是毛泽东父母的合葬墓。这块坟地能保存下来,要感谢当地群众。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之后,迷信风水的国民党军队曾几次窜到韶山,要掘毛泽东的祖坟,但这座坟仍然被当地群众千方百计保护起来,未遭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建国后又重新立起了墓碑。

罗瑞卿示意大家放轻放慢脚步,以免打扰主席。由于事先不知道毛主席要来扫墓,不仅没有准备花圈,连一朵纸花也没有。仓促之间,罗瑞卿灵机一动,帮主席折了两条松枝放在二老的墓碑前。这一刻,毛泽东的心里一定很感激罗瑞卿,感谢罗瑞卿帮他寻找到了一种得体的表达感情的方式。而罗瑞卿也正是被伟大领袖心里萦绕着的浓厚的人情味儿所感动了。

毛泽东肃立着,小声说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随即肃穆地鞠了一躬,罗瑞卿等人也随着鞠了躬。

毛泽东又伫立了一会儿,便转身往回走去。

途中,周小舟问主席:“要不要把坟修一下?”

毛泽东边走边回答:“不要了,保持这个原样就行了。”

回到驻地,毛泽东对罗瑞卿等人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再回来,还得去看看他们二老。”

在韶山,罗瑞卿陪同毛泽东看望了乡亲们。在谢家屋场,路上有一道深沟,罗瑞卿事先已让在沟上垫了一块门板。到谢家屋场后,罗瑞卿先从门板走过,在门板上还颠了几下,看着没有问题,才让毛泽东走过去。

在韶山,毛泽东还召开了老贫农、老党员座谈会,同上百名乡亲谈过话,同数千人握过手。罗瑞卿都紧紧地跟随在主席的身边。在座谈会上,乡亲们毫不客气地提到了“大跃迸”大冒进对农村生产力的破坏,提到了吃大锅饭、吃食堂大家饿肚皮的事。毛泽东对大家说:“食堂不好可以散嘛。”后来,毛泽东一离开韶山,这里的食堂就散了伙。韶山大队是全国农村食堂散得最早的地方。

毛泽东以《七律。到韶山》来记述这次故乡之行: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他在诗前小序中写道: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1959年8 月。江西庐山。

毛泽东从故乡出来就直接上了庐山。中央决定这年7 月2 日至8月1 日在庐山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罗瑞卿没有参加庐山会议的前期会议。他奉主席之命去湖北阳新考察救灾工作。在他来庐山之前,毛泽东在会议开始的时候提出十八个问题,主要是关于当前形势、今后任务以及一些具体政策。他认为总的形势是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他要求大家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统一认识,动员全党完成1959年的大跃进任务。会议分六个大组座谈讨论。讨论中大家在原则上都拥护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但是,有许多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强调大跃进以来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前一段纠“左”

虽有成绩,还很不够,要求进一步深入进行。有的还对自己工作中的错误感到沉痛,主动作了自我批评。而另外不少与会者则对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护短,不愿意多讲缺点、多听批评,甚至认为纠“左”已经过了头,使干部群众泄了气,出现了右的倾向。刘少奇指出:“1958年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