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飞豹王弥 (第1/2页)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对抗赵广的反汉统一战线。

这是刘渊在跑到代郡之后,一力坚持的大事。

当然,团结、统一战线这样的现代词语,刘渊是不懂的。

他只是不计代价的招兵买马,聚集各路“英雄豪杰”,要与赵广一决雌雄。

当年游历洛阳时结识的狐朋狗友们,也在刘渊“伐伪汉,杀阎王”的口号感召下,抱着扬名立万的想法,来到刘渊的麾下为将。

其中,最为出众的人物,是汉人王弥。

王弥,绰号飞豹,为魏国大将王颀的孙子。

王颀在历史上也算颇有名气,还曾征讨过乐浪等地,不过,在赵广穿越来之后,王颀很倒霉的成了江油关第二个被阵斩的魏将。

没了祖辈、父辈的护持,王弥从地方豪帅变成了寒门子弟,这种强烈的落差,让他对杀死祖父王颀的赵广等人恨之入骨。

在五胡十六国时代,有二个人是为了造反而造反的,一个是石勒,一个是王弥。

石勒是没办法,出身杂胡,奴隶身份太低,只能靠造反起家。

而王弥则完全是哪里有暴动就跑到哪里?草寇刘伯根在青州举事,根本就不成什么气候,结果王弥带着几个家人就投了刘伯根造反,结果自然很喜人,刘伯根旋败,王弥也成了被通辑的要犯。

这一次,王弥一听说刘渊要和赵广开战,兴奋的一夜未眠,呆在刘渊那里他还嫌不接近前线,于是就向刘渊请了王令,到乌力度的北部校尉部落督战。

——

汉军兵出雁门关。

担任前军主将的傅佥神情严肃,正在听取马承、柳初两将刚刚打探回来的军情奏报。

傅佥这一次拔得头筹,主要是他驻守的太原郡距离雁门关最近,等赵广从河东郡动身时,傅佥已经召集起本部人马,抢占了雁门关隘。

相比而言,文鸯的驻地上党郡虽然也与雁门、代郡离的不远,但茫茫太行山脉阻挡,文鸯就算想找匈奴人撕杀,一时也难以找到。

马承率骁骑营一部担当最前方的斥候骑兵,这也是最为危险的一桩差使。

不过,马承并不在意,对于习惯了马上征战的他来说,这种在马背上生活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他也乐在其中。

“禀傅督,匈奴胡骑三日来,与我部交锋不下二十余次,其目的已经很明显,就是想要迟缓我军的北上速度,末将提议,集中全部的骑兵突进,一举抢占马邑,待夺了边城之后再行休整。”马承涨红了脸,不服气的谏议道。

好不容易抢了一个先锋的差使,却被什么狗屁匈奴北部阻住了去路,马承心里一口气哪里肯咽得下去。

傅佥将目光转向柳初,追问道:“除了匈奴北部胡骑外,可还见到其他胡虏出现?”

柳初摇了摇头,道:“暂时还没有见到除匈奴北部外的其他胡骑,不过,胡骑每次来袭不过百余骑,虽然甚烦,但我大汉斥候足以应付。”

听柳初这么一说,傅佥一颗心才始稍稍定下来,他最怕就是匈奴人集中优势兵力,包围汉军的前军,那样的话,他们这一部就只能先停下来,等待后续的部队上来了。

这样的话,虽然足够稳妥,但于傅佥、马承等人来说,先锋不能破敌,却是万万不能接受。

——

马邑。

这个地方的地形地貌非常特别,在它的南面,是雁门关所在的句注山,西面是管涔山,北面又是洪涛山。

三面环山,只有朝东北方向,有一条谷道通向雁门郡的九原。

当年汉武帝在马邑设伏,韩安国大军就顺着现在赵广北进的线路,从太原郡往北,经雁门关杀奔马邑而来,与此同时,汉军在句注山、管涔山、洪涛山布下了阻击阵地,也就是说要挡住匈奴从这二个方向突围的去路。

与匈奴人平原骑战相比,汉人在山地战的优势明显,更为先进的弓矢、弩矢,还有利用地形设下的栅栏营垒等,都能够为汉军提供助力。

这也说明了,掌握了先进文明知识的汉人,比未完全开化的胡虏在利用工具、自然地理等方面,还是要强了不少。

不过,汉武帝的这一次谋划最后却因一个贪生怕死的尉史出卖,而让军臣单于的十万匈奴大军从唯一的出路东北谷道逃之夭夭。

当然,除了叛徒之外,领令从代郡侧击匈奴的汉将王恢也没有尽到阻击的责任,他的部队连匈奴人的面都没碰上就撤退了。

汉人这一次的阴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