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烨���胛骼镂餮牵�7个星期后,普军在几乎毫无阻力的情况下占领了富饶的西里西亚。玛丽亚·特蕾莎为此愤怒不已,但却毫无办法。因为尽管欧洲各国舆论都支持她,但却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她提供军事援助。

腓特烈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远远超过君主的个人信誉。由于法国不支持玛丽亚·特蕾莎,而是支持巴伐利亚选侯亚伯特为皇帝候选人,因此,腓特烈就与法国缔结了共同防御联盟,这样,腓特烈便拥有了在对奥地利外交上更大的回旋余地。然而,腓特烈并不以此为满足,为了从奥地利获取更大的利益,腓特烈甚至准备随时毁弃与法国的盟约。在他看来,为了保卫自己的人民,国王应该不惜牺牲个人的言行信用。他曾说过:“国家元首食言总比国民受到灭亡的命运要好。”在思想上,尽管腓特烈对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思想提出了严厉批评,但他在军事和外交上的表现,实际上却与马基雅维里的思想如出一辙。不过,腓特烈一贯主张,统治者应该公正仁慈,而这一点与马基雅维里所主张的不择手段的统治方式区别甚大。

为了保住西里西亚的胜利果实,腓特烈在外交上展开积极斡旋。由于普鲁士财政不宽裕,国库紧张,经不起长期消耗战争,腓特烈需要速战速决。于是,腓特烈瞒着其盟友法国,私下和玛丽亚·特蕾莎商议,只要特蕾莎同意普鲁士对西里西亚拥有所有权,他就放弃与法国的盟约。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玛丽亚·特蕾莎不得不与腓特烈签署停火协议。

后玛丽亚·特蕾莎将普奥双方签署秘密条约公之于众,腓特烈对这一做法非常不满,遂再次挑起对奥战争。2月5日,腓特烈派遣军队进入摩拉维亚,但这个贫穷小国无法提供足够的粮食供应普军所需,而盟军萨克森军队则缺乏大炮,无法攻取要塞。于是,腓特烈不得不亲率大军撤退至波希米亚。5月17日,普奥两国军队在裘图西兹遭遇,双方展开激战。腓特烈亲临战场指挥,双方军队在战争中均惨重伤亡,最终,普鲁士军队艰难取胜。裘图西兹战役宣告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的结束。奥地利和普鲁士签订《布雷斯洛条约》,腓特烈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西里西亚。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对普鲁士来说意义深远,它既让普鲁士夺取了西里西亚,也让法国和奥地利的军事实力大为削弱。普鲁士的军事力量受到欧洲列强的普遍重视,腓特烈也由此而成为声名显赫的军事统帅。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毁誉参半的理性君主……腓特烈大帝(8)

然而,和平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玛丽亚·特蕾莎并不甘心西里西亚被普鲁士永久霸占,她仍然梦想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是,欧洲战事再起。玛丽亚·特蕾莎的战争目标是,奥地利不仅要夺回波希米亚,而且还要占领巴伐利亚。战争之初,腓特烈没有直接参战,而是坐山观虎斗。他认为,只要拥有坚固的堡垒、装备优良的军队、关系良好的盟友和丰厚的政府财源,就可以确保普鲁士的安全。他为此评论说:“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们必须以保持安定为最高原则,愉快地隔山观火……我们需要和平来巩固我们的国家。”

然而,随着战事的发展,在奥地利与英国联军的打击下,法国和萨克森联军连遭重挫。腓特烈认为,如果法国战败,奥地利的实力必然会增强,这样会形成对普鲁士严重不利的局面。因此,腓特烈开始介入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5月,腓特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签署了秘密协定,同意巴伐利亚由腓特烈统治。6月,腓特烈又与法国签订条约,获得法国对巴伐利亚统治权转手的认可。

1744年,奥地利与英国、荷兰结成联盟,准备实施对普鲁士作战。7月,奥地利军队侵入法国。8月,腓特烈率领大军进入波希米亚。9月,普军占领布拉格。随后,普军几乎占领了整个波希米亚。按照当时不成文的规定,战争一般是会在冬天自动停止,参战的军队在冬天要么回家,要么驻扎在冬季军营中停止战斗。腓特烈一反常态,他不愿意由于冬天降临而使其胜利成果毁于一旦,因此他没有撤军,也没有解散军队。为了准备来年的战争,腓特烈还下令将皇室的所有银器溶化,以支持庞大的战争费用。

1745年1月,奥地利与英国、荷兰和萨克森缔结为四国同盟,实力大增。相反,作为普鲁士主要盟友的法国的军事实力却不断下降,这让腓特烈倍感忧虑。此外,巴伐利亚的外交态度也发生了逆转,大大出乎腓特烈的预料。因为在此之前,腓特烈在与查理七世签订条约,成为巴伐利亚的保卫者。然而,1745年1月20日,查理七世去世,巴伐利亚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