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1页)

双方都想占对方的便宜,常常是双方都获胜。买的人在价钱上占便宜,卖的人在斤两上占便宜。因此双方都得意。例如,在鱼市里,人们可以见到一位威严,穿着讲究的中国绅士,拿着一杆秤。秤杆上刻着三种不同的斤两标星,都不精确。秤上每一种标星对于鲤鱼的真实重量来说都偏轻的。他从水桶中选出一条鱼,拿自己的秤秤一遍;卖鱼的拿自己的秤要再秤一比。这鱼的重量前一次过轻,后一次太重。他们可能相差一斤半斤。如果他们就价钱达不成一致,就要由相互妥协来解决。这时,争吵就要重新开始,而且更加愤怒。每个人都说自己在斤两上做出了让步,每个人都向对方保证这不是什么大事,这么一点儿钱不值得他们浪费时间和语言,关键是公正的原则,公正是买卖双方的保护者。然后又说到正直,真理,老天,直到两个人嗓子说哑了,气喘吁吁才达成进一步的共识,结束这场讨价还价。

公平的说,这种讨价还价更多的是出于争论的乐趣,锻炼肺活量和发音器官,最重要的是获得胜利的满足。争论的价值在于这些,而不是涉及到的那些钱。如果商人定的价钱,毫不犹豫的就被接受了,他会极为失望,并且认为别人剥夺了他的权力。任何中国人如果接受了第一个价格,他就会被当作傻瓜。

如果不想买就问价钱,或者是听到价钱转身就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这块毡子多少钱?”一位过路人问街上卖毡子的商人。

“25元一块。”商人回答。

“欧!”询问者应了声,转身就走。商人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然后突然开始骂人,用最脏的话把他所有的亲戚都骂一遍。被骂的人走得越来越慢,然后停下,犹豫了一下,转过身,回来走到卖毡子的人面前(他也很气愤)。一场战争即将来临。

“你骂我什么意思?”他问道。

“你问了价钱又一句话不说就走是什么意思?”商人反驳道。

“你的价钱太离谱了!”

“我的价钱怎么了?你也是明白人,你应该知道我们都那样做事。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还怎么做生意呀。你应该劝告我,然后我们谈谈这件事。那是唯一恰当的做法。你完全知道第一个价钱不算数。”

因此,这个过路人继续和他争论起来。他们开始激烈的讨论这块毡子适当的价钱,不一会交易完成了。

顺带提一句,这种对于讨价还价的喜爱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性格之中,随时随地表现出来。无论是苦力买黄瓜,还是政府首脑的谈判,人们出的总是比最终给的少。要的总是比预期的多。双方都为妥协留有余地。一些讨价还价的伴乐一定要在主要交易之前发生。康熙皇帝颁布诏书说“让”。这个字的意思是妥协,退让,是汉语里最重要的一个字,因为它深深地存在于和谐友好的关系当中。整个民族都具有这个观念,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

txt小说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