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页)

再谈时,毛泽东说:“明晚我到别处去了。”自始至终没有涉及到“接班人”问题。

刘少奇在东北林区调查(4)

但是,毛泽东改变了主意,决定当天下午再同蒙哥马利谈一次,并共进午餐。

转机来了。毛泽东可能想当面向蒙哥马利谈清楚自己的“接班人”问题,让这位元帅把这层“窗户纸”捅破。第三天下午,蒙哥马利又见毛泽东。

毛泽东说:“元帅,你是特殊人物,你身体很好。可以活到100岁。我只有一个五年计划,再过5年就见马克思了。”

蒙哥马利说:“马克思可以等一等。这里更需要你。”

毛泽东笑了:“中国有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再过5年就满73了……”

“我访问了许多国家,很多领导人不愿谈自己的继承人……”蒙哥马利犹豫一下,借机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主席是否现在已经明确,你的继承人是谁?”

“很明确,早就定了,是刘少奇。他是我们党的第一副主席,是我的接班人。我死后,就是他。”毛泽东大手一挥,毫不犹豫地说。

“刘少奇之后呢?是周恩来吗?”

“刘少奇之后的事我不管。”毛泽东吸一口烟,悠然道。

毛泽东选定了“接班人”。而在“接班人”刘少奇面前,国民经济的形势已经认识得很清楚:严重困难。

然而,作为毛泽东选定的接班人,刘少奇怎样去解决面临的困难?

“接班人”怎样对待调整?刘少奇开始主持中共中央工作,与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人通力合作,励精图治,开始了扭转困难局势的历程。

刘少奇也开始了他建国以来最为辉煌的治国历程。

八方诸侯会京城,刘少奇一语惊梦(1)

八方诸侯会京城,刘少奇一语惊梦:“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现在是“非常时期”,要揭底,要对困难估计够、估计透,“还它个本来面目”

冬日的北京,寒风刺骨;长安街上,人来车往;天安门在皑皑白雪中伫立,人民大会堂里却是已经有了融融的暖意。

1962年1月2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中央大礼堂,从扩音器里传出了刘少奇那特有的铿锵有力的话语:

同志们:

我代表中央向这次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书面报告。现在,在这个书面报告的基础上,我再讲几个问题……

这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从会议的规模、参加的人数,都超过了历次党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包括中央负责人、各中央局负责人、各省、地、县、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扩大到7118人。因此,这次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也被称为“七千人大会”。

为什么要召开一次这样规模空前的大会?

各路诸侯,一方水土的“父母官”,都希望听一听中央的声音,更希望听一听毛主席的声音。

形势的确困难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到1961年底,国民经济尤其是农村形势已经开始好转,工业滑坡也已停止。但是,国民经济仍然处在困难境地:长期以来的“打破平衡”,“大跃进”,使各条战线发展很不平衡,城市供应紧张的局势仍很严峻。同时,由于党内各级领导干部对形势的认识还不统一,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战略转变准备不充分,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严重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很多地区和部门仍然徘徊观望,影响了调整政策的贯彻执行。

虽然中央下了决心,但全党的决心还没有最后下,还没有使全党统一思想,全力投入到调整中来。

因此,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1961年11月5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了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

他在会议上宣布说:根据毛主席和常委的意见,即将召开的扩大会议要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统一全党思想,以便集中力量做好调整工作。政治局要为这次会议准备一个报告。

1961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工作会议,为即将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作准备。

12月11日,邓小平作国内形势的报告。

在邓小平作报告时,刘少奇插话说:

这个时期的缺点错误,责任是谁的?第一,中央负责;第二,省市负责;第三,省市以下也有责任。各有各的账,大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