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4页)

现在这股单干的风,越到上层就越大。毛主席态度明确以后,大家不能不跟着转变态度。

刘少奇也是其中之一。但是,他的态度,转变得并不彻底,刘少奇非常谨慎地对“包产到户”问题存疑、“研究”。

7月18日,刘少奇在一个会议上讲话,参加会议的主要是中央直属机关和国家机关下放到主要产粮区的100多名司局长以上干部。

针对集体经济,刘少奇说:要巩固,要发展农业生产。

当然,刘少奇也批评了“包产到户”的做法:

现在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不够巩固,相当多的集体经济不巩固,发生动摇,许多地方的农民,甚而至于干部,要求单干,要求分田到户,或者包产到户。集体经济不巩固的原因有多种,有集体经济内部的原因,有集体经济外部的原因,有天灾的原因,有过去的五风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破坏的原因,有国家征购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太多的原因。……现在已经有的地方散了,单干了,或者包产到户了,大概每一个地方都有,数量不算很多,有一部分,全国大概已经有20%以上采取各种形式散了,包产到户了。有一些现在还没有散,但是要散。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刘少奇支持了农村“包产到户”(8)

这是刘少奇的批评,但他也有个存疑,有个尾巴:怎样巩固集体经济?一是要调整集体内部的关系;二是要实行按劳分配,就是要实行责任制。

把必须实行责任制同巩固集体经济联系起来,这一点,可以说表明了刘少奇对实行责任制以转变困难形势抱有坚定的信心。

因此,即使毛泽东的态度已经明确,但是,要说刘少奇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是不对的。他留下了一个余地。

但是,这个“尾巴”到底也被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打掉了。

对“包产到户”、“责任制”的批评和批判,实际上引发了毛泽东认为要出“修正主义”的看法,也促使毛泽东作出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的论断。

八月的北戴河,凉风习习,确是一个避暑的好去处。本来在国民经济调整顺利进行,国民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应该是一个气氛轻松、继续励精图治的会议。

1962年7月25日至8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主要讨论农业、商业及国家支援农业等问题。

此前,毛泽东要陈伯达主持起草一个关于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7月17日,文件初稿拿出。7月20日,在中南海怀仁堂由陈伯达主持召开了一次有各大区书记参加的起草委员会会议,座谈该决定。会上对包产到户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柯庆施说:现在看,单干不行,这个方向必须批判。

刘澜涛介绍了西北局围绕“包产到户”问题展开争论的情况。陶铸、王任重也曾经到广西龙胜县座谈过包产到户的问题。陶铸、王任重召开的座谈会记录,在北戴河会议上,被毛泽东批发给与会者看,并加批语说:“这个文件所做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之后所提出的意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

北戴河会议的初期,与会者按照刘少奇等人审阅过的通知的内容进行了讨论,集中的问题是“包产到户”等农业问题。

毛泽东说:一搞包产到户,一搞单干,半年的时间就看出农村阶级分化很厉害。有人很穷,没法生活。有卖地的,有买地的,有放高利贷的,有娶小老婆的。

毛泽东说:现在有一部分农民闹单干,究竟有百分之几十?有的说20%,安徽更多。就全国来讲,这时期比较突出。究竟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农村合作化还要不要?还是搞分田到户、包产到户,还是集体化?主要就是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单干之风,越到上层越大。闹单干的是富裕阶层,中农阶层,地富残余,资产阶级争夺小资产阶级搞单干。如果无产阶级不注意领导,不做工作,就无法巩固集体经济,就可能搞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包产到户,闹单干,就是搞资本主义。

毛泽东对七千人大会后刘少奇所主持的西楼会议和“五月会议”对形势的估计问题,作出了“黑暗风”的评价和结论。

毛泽东说:我周游了全国,从中南到西南,找各大区的同志谈话,每个省都说去年比前年好,今年比去年好,看来并非一片黑暗。有的同志把情况估计得过分黑暗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