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天才。 吴佩孚不甘心失败,把他亲自带来的一批精兵和搜集起来的汀泗桥败军共4万余人,在贺胜桥地区火速部署防御阵线,妄想阻止北伐军的进攻。独立团于29日接到进攻命令,趁夜沿铁路向敌猛扑,很快完成中央纵深突破计划,孤军深入敌阵,被敌三面包围。叶挺临危不惧,指挥部队全力攻打吴军的印斗山主阵地。在独立团及其他北伐军的强攻下,敌军纷纷溃退,吴佩孚的督战队不知杀了多少人仍制止不住前线的崩溃,在自相残杀中败退武昌,北伐军遂胜利攻占贺胜桥,使吴佩孚的老窝武汉三镇南大门洞开在北伐军面前,暴露无遗。 北伐军第4军在贺胜桥稍事休整后,便顶着初秋的阵阵风雨于9月1日逼近武昌城郊,将该城四面包围。是役,叶挺率领独立团担任南湖通湘门一带的攻城任务,多次对敌发起攻击,击退敌人的突围,硬是用血肉之躯筑起坚固防线。10月10日,继攻克汉口、汉阳之后,北伐军以凌厉的攻势对武昌城守敌发起总攻,独立团率先突入城内,抢得作战先机。经过长达四十天的围城攻坚战,武昌守敌3万多人被瓦解,北伐军取得进驻武昌城的胜利。 武昌战役胜利的喜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摆脱军阀黑暗统治的武汉各界人民,更是欢呼雀跃,以各种方式庆祝北伐军取得的伟大革命胜利,对第4军作为中路主攻部队在北伐征途所作的重大贡献,无不交口称赞,誉其为“铁军”。尤其是北伐先遣队、战功卓著的叶挺独立团,更是被人民群众称为“铁军”中的“铁军”,叶挺被誉为“北伐名将”。当地人民铸就一面上书“铁军”两个大字的铁盾赠给第4军。为了表彰北伐战争以来牺牲的将士的英雄伟绩,独立团特筑烈士墓一座。墓前碑坊上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墓碑横额刻着“精神不死”,墓碑正中刻着“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字样,左边刻着烈士的英名,右边刻着如下四句话:“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无产阶级的牺牲者!”“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 10月底,叶挺率部随第4军向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孙传芳开战。东进途中,叶挺独立团奉命留驻鄂城,担任监视南昌、九江之敌动向以及封锁长江、切断敌人西进水道的任务,并于11月底调驻武昌南湖。此时,第4军开始扩编。新建第25师,独立团改编为第25师第73团,同时还组建第25师第75团,叶挺被任命为第25师副师长。正当北伐战争捷报频传、中国革命蓬勃发展时,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大革命烈火映红的中国上空,顿时阴云密布,风雨飘摇。为了粉碎反革命分子破坏中国革命的阴谋,7月12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排除陈独秀的错误领导,成立由周恩来、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张国焘5人组成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以革命的武装坚决抗击反革命的武装,准备在湘鄂赣粤四省举行“秋收暴动”。周恩来等人明确提出动用叶挺、贺龙领导的部队,相机举行南昌武装暴动。其时,叶挺为第11军副军长,兼任第24师师长。 南昌起义前夕,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同汪精卫相勾结,积极策动###阴谋,强令第二方面军高级军官中的共产党员退出军队或脱离共产党,并欲借上庐山开会为由,趁机解除叶挺、贺龙的兵权,吞掉我党所领导和受我党影响的第20军、第11军的第24师和第4军的第25师等部。时任第二方面军第4军参谋长的中共秘密党员叶剑英获知消息,当即与叶挺、贺龙等紧急聚会,共商对策。7月27日,赶在敌人出动之前,叶挺和贺龙先后率部奔赴南昌,和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聂荣臻等一起,立即投身到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的南昌起义的紧急筹划准备工作中。 7月31日,叶挺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指示,拟定起义作战命令:“我军为达到解决南昌敌军的目的,决定于明(8月1日)日四时开始向城内外所在敌军进攻,一举而歼灭之。”当时南昌驻敌有朱培德的警卫团、第3军和第6军的三个团,共1万余人。8月1日凌晨2时,由于第20军的一个营副告密,起义提前两小时打响。深夜,起义的红色信号将南昌城映得通亮,叶挺和贺龙等指挥所部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顿时,各个预定攻击地点枪炮声大作,杀声震天,敌人闻之胆战心寒。起义军经过四小时的血战,于拂晓前全歼南昌城内守敌,起义一举成功,奏响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高亢序曲。&nbsp&nbsp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