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 (第1/4页)

“啊……大黄这么能干!得好好犒劳一下。我们妮儿都成了牧童了。呵呵……”刘淑英笑着搂着妮儿道。“看来我不在,妮儿的生活也丰富多彩嘛!”

妮儿也跟着傻乎乎的笑了起来,放牛挺有趣的,经过先前的忙乱磨合,现如今是有条不紊,不但能看书,拾柴、挖野菜,最后连牛粪都要统统的收回去。

牛粪经过处理后可是上好的农家肥,姚长海细心的发现牛粪作为底肥的田里,无论庄稼还是蔬菜,都长的根壮苗旺。

所以尽管臭,仨小伙子还是认真执。

刘淑英和姚奶奶的光是聊妮儿,就聊到了饭点儿。

“爹、娘,大哥、小弟,饭做好了。”撑着竹伞的姚长青在院子里喊道。

“老婆子,听见了吗?那咱就过去吧!”姚爷爷朝东里间喊道。

“亲家母,那咱过去吧!”姚奶奶说道。

“走吧!”刘淑英起身道,“走了,妮儿咱们去吃饭。”

“妈,我来抱妮儿。”姚长海拍着身上的木屑就走了进来道。

“爹!”坐在炕上的妮儿闻声,朝他伸出了手。

姚致远他们把中堂麻溜地收拾干净了,洗洗手,两人合撑着一把竹伞就进了姚姑姑的家。

桔黄色的油纸做伞面,褐黄色的细篾做伞骨,再加上一杆青黄色的竹伞柄,都因为涂有一层厚厚的桐油,精致的油纸伞,古色古香,剔透着江南风韵。

这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妮儿没想到还能见到如此古老的伞,受工业文明的冲击,她以为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油纸伞是很好用的雨伞,相比尼龙钢架伞(洋伞),油纸伞更加经久耐用,也更加抗风。油纸伞雅致天成的美感是尼龙钢架伞永远无法比拟的。

细雨绵绵中的姚湾村,婉约柔美、轻灵素雅,朦胧如诗,风轻雨斜,云蒸雾罩。雨水顺着长满青笞的屋檐滴下,发出悦耳的叮咚声;青石板路被细雨冲洗的光滑如镜;青石小巷、灰墙黛瓦,水绕桥横,烟雨霏霏,仿佛水墨画一般诗情画意。

如此细雨纷纷,油纸伞下却是一张张馋猫似的笑脸。

“好香啊!”孩子们急急地跑进去。

飞溅的水花,蹬蹬的脚步声,孩子们的笑闹声,让静谧的山村鲜活起来。

“姑姑、娘,我们来了。”

人未到声先到,屋子里的女人们也纷纷打起帘子,好让孩子们放下油纸伞,顺利进来。

“瞧!你们的馋样儿。”姚长青笑骂道。

“我们确实馋得慌。”姚振远笑嘻嘻说道,一点儿也不怕被骂。

刘姥爷不在,这生活水平可是直线下降,不是没有食材,山里的野味儿多着呢!关键大人没有时间,忙于春耕。

孩子始终是孩子,也只能掏个鸟蛋,烤麻雀,摸条小鱼打打牙祭,始终不过瘾!

今儿姚爷爷亲自出马,去盘龙湖钓上几条大鱼。

所以今儿鱼唱主角,酸笋黄豆焖鱼、酸笋炒田螺、酸笋炒肉丝、鱼儿清蒸一条、豆瓣酱炖鱼,炖上一大铁锅鱼,锅边上糊上玉米饼子,足够了。

热热闹闹地吃完聚餐,收拾干净后,刘淑英不客气地抱着妮儿回了家。

连幼梅坐在灶台前,烧一大锅水,既能梳洗一下,又把炕烧的热热的。

姚长海则坐在小凳子上,拿着柳条坐在灶台前编筐。

“妈妈,姥爷有信儿吗?”连幼梅抬眼问道,这手里的还提溜着烧火棍子。

“没有!”刘淑英摇头道,能有信儿才怪。

“县里怎么样?”

“农场怎么样?”

母女俩齐齐询问着彼此。

姚长海顿住手抬眼道,“我可听说去大串连的人可都陆陆续续地回来了。”

“是啊!这些日子小心点儿,起风了。”刘淑英拧着眉头说道,这风就如外面阴沉的天空一般,乌云压城城欲摧!!

第195章 前奏

“反正该藏的咱也藏了,来了也不怕,他们也搜不出什么?”姚长海突然担心道,“妈,乡下到没事,想有个封资修的东西都难。就是您在县城多小心点儿,就您一个,我和幼梅不太放心。”

“嗯!嗯!”连幼梅重重地点头道,心里却在思索怎么办,有个啥事都不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刘淑英叹口气道,“县城里现在批这个斗那个的,幼梅你记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